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在起伏中寻求稳定的棉花

出处:农民日报    2003年12月29日
棉花进入2003/04年度后,国内和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同时大幅度上升,截至11月底,价格均达到1997/98年度以来的高位。国内棉区棉花收购价格接近历史最高价位。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最新数据,全国棉区平均价格为675元/50公斤,其中新疆为723元/50公斤,黄河流域棉区为686元/50公斤,长江流域棉区为615元/50公斤,分别比10月份上涨17%、34%、8.4%和9.6%,比上年同期上涨60%、90%、47%和48%。 伴随着收购价格的上涨,棉花销售价格同步波动,且上升幅度高于收购价格。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统计,11月份全国棉花平均销售价格为17573元/吨,较10月份上涨5.4%,上涨幅度较上月缩小,但比上年同期上涨61%。 价格波动原因 1、棉花供给总量不足 本年度棉花价格的上涨,首先由于本年度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2003/04年度棉花产量仅有495万吨,严重低于前期预期产量。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统计,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7655万亩,比上年增加1378万亩,增长22%。但由于在棉花生长期间受低温、黄枯萎病、洪涝以及持续阴雨天气等多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除新疆棉区以外,大部分棉区棉花单产严重下降。预计全国棉花平均单产64公斤/亩,是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综合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数据,预计本年度棉花总产为500万吨,严重低于前期预期产量。第二,国内棉纺消费依然旺盛。2003年1--10月份,我国纱产量累计为763.68万吨,同比增长17.5%。第三,国内库存储备明显不足。2000/2002年度,国内棉花市场连续出现当年资源83万吨、50万吨、172万吨的缺口,几年的供求缺口基本消耗了原有库存的绝大部分。第四,世界棉花产不足需。 2、宏观调控整体乏力 目前,在棉花市场中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性贷款(通常比商业贷款利率低几个百分点)鼓励供销社棉花流通企业收购棉花,试图以此手段稳定棉花收购价格;二是通过国家专项储备对市场进行调节,在棉花供大于求时吸储棉花,在棉花供不应求时抛售棉花,以此调节棉花价格,稳定棉花市场;三是通过进出口贸易手段,利用国际市场棉花资源调节国内市场供需。但在今年棉花市场运作中,几项调控手段大多较为乏力。 (1)政策性贷款已经难以体现政策设计的初衷。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供销社棉麻企业作为棉花市场的独立经营主体,它不再承担任何政府职能。这一期间的政策性贷款,除了保证一部分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棉麻企业获得低息贷款以外,其对市场价格所能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几年中,政策性贷款收购价格与全国平均价格相比分别增减-3%、5.9%和8.1%。当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时政策性贷款的收购价格低于全国平均价格。当市场供不应求时,政策性贷款的收购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收购价格。可以认为,政策性贷款的效果与其初衷相差甚远。 (2)储备棉调控手段较为乏力。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初期,国家就明确了改革后的棉花流通体制,储备与经营分离,并设置专门机构代国家行使政府职能。本年度棉花由于不利气候影响,市场棉花资源紧张,新棉上市后棉价飞涨,这是国家运用储备调控手段调控市场的有效时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用来调控市场的储备棉极其有限,据承担抛售国家储备棉花(市场竞卖)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资料显示,本年度9--10月份,竞卖棉花不足10万吨,其中属于国家储备部分仅有几千吨。 (3)依靠扩大棉花进口量调节国内市场的实现难度较大。10月底11月初,国家决定对今年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单方面调整,即在原来确定配额85.6万吨额度的基础上再追加50万吨,并于年底一次性发放给纺织用棉企业。这一举措意味着,在2003年度将有138万吨1%关税内配额量随时进入国内市场。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实现难度较大。首先,政策的滞后性使其调控目标大打折扣。国家有关部门11月出台的此项措施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早在今年年初各方面均预测纺棉需求量将保持在2002年度的水平上;8月底9月初由于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国内棉花减产形势已经明朗。而目前在世界市场高价位上采购棉花,又重蹈了过去计划经济影响下棉花进出口贸易“贱卖贵买”的覆辙。何况,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补充国内市场、平抑国内价格的做法,在国际市场趋于一体化的前提下可能事与愿违:中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棉花使得国际贸易量增加,国际贸易量增加引起国际价格上涨,国际价格上涨又将拉动国内价格上涨。 3、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近几年,国内棉花加工能力、棉纺能力膨胀过快,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的有关统计,目前全国棉花加工企业8800家,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是我国近十年来平均产量的四倍。严重过剩的加工能力,在原本供给短缺的市场上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确立稳定方向 回顾总结近几年棉花市场政策,认真分析政策绩效和操作成本,实现国内棉花供给平衡是当务之急。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经5年,5年间棉花市场经历了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种种考验。这不仅考验了改革不久的棉花市场,也检验了我们摸索制定的有关市场政策。因此需要对最近5年来的棉花市场政策进行回顾总结,对有关棉花政策绩效和政策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央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下一步更有效率地制定棉花市场政策,实现国内棉花供需平衡,保证棉花安全做好基础性保障。 要密切关注棉花市场供求走势,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摸清棉花库存家底,科学合理地计算,确定必要的国家储备库存量,真正使国家储备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职责,确保国家棉花市场安全运行。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有关棉花市场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依法加强棉花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提高棉花市场各方在经营活动中的依法履约意识。国家应加大市场引导,不断地提醒市场的各方,在棉花进入市场以后,市场的供求矛盾是经常变化的,任何毁坏信誉的短视行为,最终会被市场淘汰。最后是加快建设公益性、公正、公开和权威的棉花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发布棉花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和规范棉花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建立和完善我国棉花市场体系。产销衔接与宏观调控 抓住棉花发展的两个核心---- 对有关棉花政策绩效和政策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下一步更有效率地制定棉花市场政策,实现国内棉花供需平衡,保证棉花安全提供基础性工作。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摸清棉花库存家底,科学合理地计算,确定必要的国家储备库存量,真正使国家储备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职责,确保国家棉花市场安全运行。 (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杜珉)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