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在矛盾中寻求变革———新疆棉区产业情况调查

出处:证券时报    2004年07月22日

  国内棉价在经历2003-2004年上半年的大起大落,棉花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受到了空前的市场洗礼,同时在6月国内棉花期货的正式上市运作以后,棉花行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及经销模式也将经受新的冲击。为了进一步了解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棉花的产业现状,我们赴新疆实地调研,主要走访了北疆棉花中心产区———玛纳斯县、新疆建设兵团的下属棉麻公司,自治区的棉麻公司及当地多家有影响的涉棉企业。   
  产量:增产基本成定局   
  首先,我们来到北疆的产棉中心———玛纳斯县,当地县委及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据政府相关部门的介绍,棉花在新疆各产业中处于重要的支柱地位,2003年的种植面积为1555万亩,产量为147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2.9%。2004年新疆棉花生产总量增加,种植面积增加15%左右,估计在1650万亩以上,预计产量165万吨,较上年增长12.24%。今年气候非常适宜增产,病虫害现象较往年大幅减少。目前正处于棉花生长的蕾期,虽然近期新疆部分地区经历了20年以来的高温,但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对棉花的生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新疆棉区的单产保持在100公斤/亩左右,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照正常年份的比例,新疆棉区的水分一般在36.7%左右,但由于片面追求高产量(北疆每亩株数1.6-1.8万株),品级相符率下降,棉农渗水、混级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新疆棉花的市场声誉;在棉花品质方面,新疆棉区常年1-2级棉占全国的80%左右。据新疆兵团农六师棉麻公司的戴总介绍,今年兵团对棉花加工将严格把关,轧花厂的相关质验人员将由师里直接管理,棉花品级应普遍要好于往年,但状况也不尽相同。地方棉花基本劣于兵团,主要差距在于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得力,管理责任不到位。因而,  通过积极扎实有效普及工作,使新疆棉花整体的“三丝”异性纤维含量继续保持国内较低的水平。   
  消费:加工产能过剩   
  在棉花加工能力方面,新疆贝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闻民先生介绍说,国内棉花轧花厂生产加工能力超过棉花生产量一倍以上,部分省区高达2-3倍。新疆现有轧花能力已达316万吨,是新疆棉花生产量的2.1倍,上述状况造成设备开工不足,竞争加剧,效益低下。目前新疆轧花厂的加工能力多数在5000-10000吨左右,体制上基本属于集体和民营两大类,轧花厂的资格审批程序已有所淡化,通过何种方式整合过剩的加工产能将关系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区内自身的棉花消费状况看,棉纺自用消费量不足20%,目前新疆棉花主产区各地州、兵团师局以棉花资源换取扩锭合作初见成效,如农八师与浙江雄风集团50万纱锭、新棉集团整合喀什地区棉花产业及远期建设50万棉纺生产基地等进展顺利。但当地的行业人士认为,新疆棉花生产、经营及棉纺企业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体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棉花市场,资源的优势地位难以有效发挥。   
  流通: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   
  新疆棉花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特征之一:价格的双轨制。在新疆棉花的产量中,三分之一强的棉花产量属于兵团系统,大致在60-70万吨。由于兵团实行的是棉工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棉花生产成本核算的差异化,不可避免的造成兵团棉花收购价与市场收购价的倒挂。据当地一家棉花加工企业介绍,2003年新疆兵团籽棉的收购价在3-4.5元/公斤,但地方的籽棉实际收购价高达7元/公斤,同一市场的价差被人为扩大,使价格形成机制紊乱;同时由于兵团棉花收购贷款比较集中,一般仍要倚重于农发行,政策性影响较大,所以兵团棉花既可能是市场的稳定力量,也可能是冲击市场主要的因素。由于新疆棉花基本属于资源输出性,如何早日形成一体化市场,进一步提升新疆棉的竞争力,需要区域棉花生产、流通体制的全面变革。虽然兵团的“三费自理”等方面的改革,已显示出市场化端倪,但从新疆棉花市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来看,这还需要相当的过程。   
  从新疆棉花市场的现状看,客观上仍有不少的因素制约市场的变革,诸如交通的瓶颈、公检制度等方面。但随着国内棉花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国内棉花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及撮合市场将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经营渠道,有利于提高商流和物流的效率,加快国内棉花体制的变革。未来世界棉花市场看中国,中国棉花市场看新疆,按照国内棉花种植产业的规划及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数量质量品种市场综合优势型发展,新疆棉花将继续占据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