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问题初现

出处:棉花导刊    2004年11月19日

    让我国乃至世界棉纺行业都非常关注的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今年开始试点,首批参加试点的单位,棉花加工企业最终确定为8个。就在大家都对这次改革充满期望的时候,问题也出现了。近日,参加包包检验试点工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3、125团,在试点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试点工作的正常进行。主要问题大致有五个:一是由于新的标准中无组批规则,导致试点单位不能及时组批、调运,影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二是根据新标准要求,棉包外形尺寸发生了变化,过去车皮可装运190个大包现只能装运150个,增加了运输成本;三是根据HVI检验的长度指标,没办法与现行标准中的长度指标进行转换,直接影响棉花的销售;四是棉花加工设备中没有配套加湿设备,对于小于公定回潮率的棉包,在销售的时候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五是由于《仪器化检验标准》(草案)未经宣传,用户不了解,给销售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23、125团所反映的问题立即引起了棉纺产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到底给刚刚起步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带来哪些警示,又暴露了哪些不足,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问题背后的问题<.b>
    作为试点企业之一的河南扶沟中棉棉花产业集团总经理李永说,所有改革都要付出成本,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美国棉花体制改革三四十年的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我们所付出的仅仅是惯性和现行的接轨中很小的一块成本。他个人认为,现在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出现问题主要还是和当前棉花市场不是很紧俏有关系。
    李永在谈到123、125团所提出的加湿问题时认为,以前棉花打小包也需要加湿,也存在损失,这和现在的大包是一样的,大包在加湿的实际操作中所形成的损失与小包相比较是1∶1,并不会因为改成大包了损失就大了。另外大包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是改革之前就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前的小包也需要配套的加湿设备,不是改了大包后才要求配套设施的。同样是试点单位的新疆玛纳斯德玛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锡玉对加湿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以前的加湿设备性能很不稳定,现在要求基本回潮率是8.5%,由于加湿设备不具备这样稳定的性能,往往不是偏大就是偏小,回潮率到9%,纺织企业不愿意,有时候喷到7%,棉花企业又认为自己亏了,何况现在的回潮率和以前的相比较高出2%,棉花企业本身压力就很大。
    李永告诉记者,新疆的棉花装车都采取的是人工装卸,一个车皮的容量在一定意义上和装卸工的认真程度有很大关系,装卸工如果比较认真,把空隙都给装满了,一个车皮小包能装550个,如果不认真就只能装450—500个,这认真与不认真之间就存在50—100个的差数。现在换成了大包,工人搬运更加吃力,以前的小包在装运时看见有空隙,工人推一下还能推动,现在推一下就有可能存在推不动的问题,如果工人不负责,推不动就不推了,很有可能包数就装的少了,但大包相差根本不可能有40个。何锡玉同样认为这40个包的数据是不实际的,他介绍说,以前的棉包一个是捆10道铁丝,而现在是8道铁丝,这样自然装的要少,但40个包绝对不可能,从新疆现在的装运情况来看,以前一个车皮装190个,现在只能装186个,相差4个包。
    关于销售工作困难的问题,何锡玉说,现在纺织企业对大包的认可程度确实不好,主要是因为大包新标准没有出台。李永也认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主要原因一个是因为宣传不够,另一个是因为一些小型的纺织企业,和大包相配套的仓库和设备跟不上,再加上大包的搬运成本比较高,目前还是比较喜欢使用小包。他认为,现在的改革不能因为纺织企业现在不喜欢用大包就减缓进程,反而要加快推行大包,促使纺织企业尽快淘汰小包。
    李永认为,改革是要付出代价,但最终带来的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但主要还是和现在的市场有关系,市场不景气给棉花加工企业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企业也希望通过问题能得到国家的扶持,这是可以理解的。
    改革的落脚点该在哪
    李永说,改革是一个各部门协调作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制定硬性的时间表。他认为改革必须加快进程,否则后果只能是大企业被拖垮,私营小企业猖獗。
    李永认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想顺利推行,首先必须先整顿中间的流通领域,必须清除私营小轧花厂。现在大的棉花企业在小轧花的包围中经营比较困难,例如今年新棉上市,大的棉花加工企业如果每斤籽棉2.3元,小轧花厂马上就2.4元,这种价格的恶性竞争给大的棉花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外,小轧花厂在各方面造成的损失都很大,例如在税务成本上,正规棉花企业每吨缴纳税款350元,而小轧花厂只缴纳200元,中间这么大的差价,时间长了正规棉花企业拿什么和小轧花厂竞争,何况小轧花厂还掺杂使假。但是小轧花厂现在有它的市场,因为它有一系列作假的链条。在这种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小轧花厂一年造成的损失很大,整顿地清除小轧花厂,是改革必须走的一步。
    李永感慨地说,现在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试点企业的实际困难,现在国家花巨资引进美国的先进设备,进行改革终端的工作。他个人认为有些不妥,改革必须先清理整顿前端的流通环节,把流通市场基本上整顿正常了再进行终端的设备配置。改革的基础是流通领域的棉花企业,如果不整顿中间的流通环节,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中,过三五年作为改革基础的大棉花企业生存都困难了,改革又怎么进行。改革现在必须对改革的基础——流通领域进行整顿,并对大的棉花企业予以扶持,也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希望加快进程并顺利深入。
    何锡玉却有自己的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仪器化检验标准,对新老标准的关联进行分析,在新老标准共同存在于市场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虽然国家需要对流通环节的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但改革的重点现在不应该放在流通市场的整顿上。他认为,国家扶持棉花企业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人为地去干涉市场不可行,目前我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严重过剩,私建轧花厂泛滥,主要原因是棉花企业的投入成本小,准入门槛低。国家去整顿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随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型的高科技设备逐渐成为棉花企业的主要设备,自然推动纺织企业对改革的接受,棉花企业的投资成本就会增加,这就很自然地提高了棉花企业的准入门槛,私建轧花厂的现象就会得到抑制。而现存的一些小轧花厂因为不具备加工能力,收上来的棉花只有送到大的棉花企业进行加工。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流通领域的混乱会逐渐平稳。
    何锡玉认为,改革是一个好事情,但还得看怎么定位。改革的思路必须以保护手摘棉的利益为主。现在我国的棉花虽然主要不是用于出口,但将来要与国际实现一体化是必然的,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棉花检验标准基本上都是以美棉标准为依据的,这些标准中没有一项倾向于手摘棉,反而侵害了手摘棉的利益。我们国家的棉花主要以手摘棉为主,现在的改革可以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但在手摘棉的问题上是必须通过改革,想办法左右手摘棉标准。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要在试点中探索完善,也需要有一批致力于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对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相信有更多的棉花企业会参与到改革中来,并在改革的进程中给中国的棉花产业一片晴朗的天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