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纺织信息

2004年棉纺:这条曲线比较稳

出处:中国纺织报    2004年12月22日

  2004年,棉纺织行业经历了棉花原料在一个年度里相继出现暴涨暴跌的价格混战;民营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进入纺织行业;国企改制的任务更加迫切和突出;国际市场的贸易战硝烟更浓……当2005年一个崭新的国际贸易时代即将来临之际,行业组织、业内专家、企业家对即将过去的2004年如何描述,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又是什么观点呢?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华冠雄在接受《中国纺织报》采访时,各自进行了权威评点。
  棉花市场化进程要加速
  《中国纺织报》:2004年的棉纺织行业,遇到的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徐文英:2004年棉纺织行业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经历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棉花大涨到棉花价格又大跌的轮回,而这个过程都是在一个棉花年度里发生的。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调控政策,先后有240万吨的进口棉在今年陆续到港,缓解了纺织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但是由于今年的高棉价保持了连续7个月的高位,对棉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影响,导致供需矛盾加剧,当100万吨进口棉配额发放并大批到港,国内棉价又迅速回落,众多棉纺织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今年1~10月,尽管行业销售产值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利润增长幅度却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国有企业困难突出,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棉花市场的大起大落,充分反映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还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看来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棉花市场的形成还需要时间。
  华冠雄:2004年是我们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实际上比1996年还要困难,一是原棉暴涨狂跌;二是原棉质次价高;三是棉纺产能发展过快、竞争力加剧,纱布价格上不去,跌得快,销售不畅;四是宏观调控银根紧缩,资金相对紧张,加上电、煤、运费大幅上涨以及出口退税下调等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形势比我们原先判断的要严峻得多,业内相当多的企业出现效益大幅下滑,对棉纺行业的冲击是很大的。但这很正常,市场竞争就是这样无情,适者生存。不可否认,华茂同样也遇到不少困难,但由于我们超前绸缪,措施得力,准备充分,还是比较好地顶住了这场冲击。
  坯布出口下滑首次亮出红纣
  《中国纺织报》:如何评价2004年的棉纺织行业发展?
  徐文英: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10月,棉纺织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1个亿,同比增长了14.7%,销售工业产值实现2902亿,同比增长了32%,棉纺织品和棉织服装出口创汇256亿美元,比9月增长了15%,行业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全年纱产量有望达到1100万吨。尽管全年的数字还没有出来,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2004年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态势是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中国棉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以其质好价低,不断赢得市场份额。但和去年相比,增幅下降,出口速度减缓。10月份,棉织物的出口量下降了6%,棉坯布出口下降了7.98%,纱线出口下降了8%,特别是纱布出口量的下降是多年来棉纺织行业从来没有出现的现象,其原因首先是出口退税下调,众多企业加大了内销;第二是在原料价格暴涨的影响,出口坯布价格提高,和印度、巴基斯坦同类产品比,我们的价格缺乏竞争优势,削弱了坯布出口竞争力;第三是一些地方退税不及时,限制了当地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另外,国家对电力能源使用的限制,治理超载,银根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使得棉纺织企业的成本增大,效益减少。国有企业的困难更加突出,这些都是2004年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华冠雄:今年的这种形势,看上去矛盾的焦点是棉花,实质上是暴露了棉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的再度释放。从宏观的政策体制,到企业的运行机制,都需要不断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而且市场调节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必将有利于今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健康发展。未来竞争就是强势竞争,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转折之后,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梅自强:棉纺织行业占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的60%。棉纺织品的质量品种直接关系到印染、针织、色织、复制、服装等后加工产品的品质和品种。因此棉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从目前的趋势看棉纺织行业的纱、布产量在继续增长,但价格走低,效益下降,库存增大。行业效益、出口增副都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原因,首先是几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得到有效抑制,造成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初加工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中低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二是棉纺织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原料成本约占60~70%。棉花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对行业的影响都很大。
  棉纺织又一次站在机遇的门前
  《中国纺织报》:目前有一个词曝光度很高,就是后配额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对棉纺织行业意味着什么?
  徐文英:后配额时代,配额和非配额地区都会给行业带来机遇。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低档次的产品将冲击国际市场,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中国棉纺织行业作为纺织工业最古老的领域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技术水平、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已经很成熟,具备了生产高档棉质产品的能力,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不是靠低价倾销获得的,这是全世界都看到的事实。但是,后配额时代并不代表我们的产品就可以畅通无阻。后配额时代的环境,对国企的挑战和冲击更大。目前,棉纺织行业国企的亏损面超过了50%,国企改制任务非常繁重。
  华冠雄:2005年注定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纺织品贸易关键的一年。纺织品配额时代的终结,世界纺织品格局重新评价的开始,这无疑对中国纺织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从来不会有免费的晚餐。在当今国际经济问题越来越政治化的今天,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会顺顺利利地让你把产品大量进入他的市场。后配额时代实质上是利益调整的时代,不可能给大家带来同等利益,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增加,对每个企业的影响将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企业间的差距将拉大。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及产品质量、技术现状而言,我以为,我们将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与其他纺织大国相比,我们在基础设施、产业链完整、比较成本、技术能力、管理基础和占领市场的潜力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梅自强:取消配额后,我国纺织工业将发挥低成本优势,依靠持续扩大出口来提高全球份额,但是发达国家纺织品条款、特保条款、关税、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限制措施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棉纺织企业要果断采取措施转变增长方式,用实力打开市场。
  自强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
  《中国纺织报》:3年前,我们加入WTO时,有一种观点叫"狼来了",现在回头看,3年的实践证明棉纺织行业经受住了外部环境的考验,对又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是不是应该用很平和的心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徐文英:后配额时代的来临,棉纺织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体。棉纺织行业将按照十六大的精神以及纺织工业协会的要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进步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目标,并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新的市场空间,中国棉纺织行业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南美市场、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等等都是企业可以增加出口的地区,但前提必须是企业要以中高档的产品赢得市场。企业一定要清楚,中低档市场的需求不是没有止境的市场,企业一定要发展高端产品。目前中低档产品已经出现供大于求。今后,棉纺织行业纺纱能力的提高,应是以高档纱、紧密纺纱、无梭布为目标,并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比如,上先进的清梳联、自动络筒、精梳机等等,提高全行业精梳纱的比重。因此,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全行业竞争力的根本。
  华冠雄:后配额时代对纺织企业的挑战,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品牌意识、创新和开发能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你的核心竞争力上。后配额时代对企业的最大挑战,我认为是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方式;客户接受的产品质量;自有品牌的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能力;还有保证品质前提下降低成本的较量。我们必须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蓄力量,在产品质量、品种档次和技术难度上,把自己的"特色"一丝不苟地做好做精,做到别人做不了或者很难做得好,让别人与你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在市场和用户的认同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华茂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是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从未放弃。企业有了这些资源,无论市场怎么多变,心中都会有底。我想,优质高档的产品永远是受到市场青睐的。企业要把过硬的、高品质的产品放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去磨练,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竞争O只有内强才能外争,立足自身,才能做精做强、做大做强。
  依靠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报》:不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练好内功是最重要的。
  华冠雄:勿庸置疑,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崛起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棉纺织业也成为我国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作为企业,你是无法来改变外部环境的。而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变革、创新企业自己的内部环境,不断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准确把握各种机遇。如何来适应,两个字-创新。创新就是生产力。当一个企业适应了外部气候的变化,你就能得到发展;反之,无动于衷,不适应或者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企业必然死路一条。
  梅自强:棉纺织行业在调整三大类产品结构中,将化纤更多地用于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将天然纤维更多地用于衣着,特别是内衣类产品,并重视非棉天然纤维资源的开发应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