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行规

加工分会:《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    2010年01月13日

      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全国棉花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首个与国际标准衔接的棉副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经过近3年紧张的起草制定,将于2010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在标准制定期间,北京中棉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具体负责标准起草的单位始终坚持市场导向、自主创新和国际化的原则,通过对国内外的百余个棉籽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汇总,结合国内企业流通和加工中的实际验收标准,最后参考《美国棉籽贸易标准》形成《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草案,在多次征求行业专家意见、会议审定后,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于该标准的颁布实施,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业务主管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总社科技教育部沈青副部长指出:近年来,我国棉籽加工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棉籽综合利用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低温脱酚棉籽蛋白生产技术”使棉籽蛋白的应用价值媲美豆粕,不仅大幅提升棉籽价值,变废为宝的棉籽蛋白还极大的缓解了我国优质植物蛋白紧缺的局面。目前,棉籽加工的主副产品涉及食品、饲料、发酵、化工等多个行业,其中棉籽油是我国第四大食用植物油,脱酚棉籽蛋白、棉粕成为我国第二大饲料用蛋白源,棉籽壳产量则占我国食用菌培养基总量的50%左右。棉籽已经成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农产品。因此,为与当前棉籽加工水平及流通市场需求相适应,《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增加了粗蛋白等指标及综合评价方案,作为《棉籽》(GB/T11763-2008)国家标准的重要补充,该行业标准的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将为加快行业技术进步,促进棉籽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棉籽流通市场,适度引导棉籽进口奠定基础。
      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棉花加工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郁介绍,随着我国棉籽加工技术跃居世界前列,在供求市场中,决定棉籽价值和质量的衡量标准已从“侧重油脂”转变为“油、粕并重”。棉籽经脱酚工艺加工的蛋白质产品,其数量将远超棉籽油,总价值也已持平或超越棉籽油,“粗蛋白”指标已经成为体现棉籽价值的重要指标。另外,在国外棉籽生产、贸易大国的棉籽标准中,“脂肪”、“粗蛋白”已经成为同等重要的质量衡量指标,其中《美国棉籽贸易标准》还为供需双方提供了科学的价值系数及等级衡量公式,这在我国棉籽标准中均是空白。因此,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棉籽质量等级》行业标准将棉籽按用途分为“饲用”和“油用”棉籽。增加了“粗蛋白”指标,饲用棉籽按“粗蛋白”含量分为3级,油用棉籽按“脂肪”含量分为6级,并制定了两个指标综合评价定级指标;另外,标准对水分、杂质指标及包装要求亦进行了调整。针对部分行业专家提出的棉籽储运安全问题,特别是剥绒后的光棉籽更易受虫害及发热霉变问题,经会同专家讨论,准备通过另行制定“棉籽储运技术条件”行业标准,来实现棉籽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质量安全的全面控制。
      全国棉花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康玉国对该标准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历三年完成的《棉籽质量等价》行业标准不仅在“指标”、“评价等级”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兼顾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超前性,使标准的适用范围涵盖了棉籽的采购、生产等各领域,更利于采用不同工艺加工棉籽的企业“采标”。同时,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实现“国际标准本地化”,建立绿色技术壁垒,在合理保护国内企业及棉农利益的基础上,适度引导棉籽进口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