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生产建设兵团开创维稳戍边新局面

出处:经济日报    2022年08月11日

炎热的火焰山下,第十二师二二一团种植的葡萄挂满枝头;曾经的戈壁滩上,第八师一四三团的棉田铺展千里,田成方、横成排、纵成行;广袤的大漠边缘,第三师四十四团枣树成林,枝繁叶茂……

盛夏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于天山南北的师市、团场、连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现代农业是兵团的传统优势,也是亮丽名片;工业和服务业历经十年蜕变,如今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兵团城镇建设聚人才、兴产业,一座座“年轻的城”焕发崭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发挥作为安边固疆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和作用,持续推进深化改革,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兵地融合开创新局面,奋笔书写维稳戍边新篇章。

推进农业机械化

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经过10年发展,这一优势更加稳固。在兵团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从初春耕地播种,到夏日田间管理,再到秋日丰收归仓,机械化让人们实现轻松种地。

“初春播种时,在田里散步就能把棉花种了。”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九团十六连职工刘伟说。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准定位下,铺设地膜和滴灌带、精量播种等环节一气呵成。“过去棉花成熟后得靠人工采摘,大家都要下地干活。现在靠机械,100亩棉花三四个小时就能采完。”

夏日里,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八团一连职工周付其在泵房点击鼠标就给地浇了水。“过去种地最怕浇水、打埂子、修毛渠,都是体力活,一家最多种二十几亩地。现在种地不用下地了。”周付其等人种的千亩棉花地已完成自动化滴灌系统升级。

种地越来越轻松得益于兵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各师市不断夯实农业机械化产业基础。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第一师阿拉尔市等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棉花产业耕种收农机生产体系。

第十三师新星市通过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措施,补齐棉花、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短板。如今,各类农机保有量逾2100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

第六师五家渠市引进培育的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从运行程序、液压电器元件、采头摘锭等入手,经过10多年潜心钻研,生产的三行、六行国产打包式采棉机受到棉农欢迎。

随着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应用,兵团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地、播种、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赋能。目前,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5.3%,棉花机采率达94.2%,兵团棉花在机械化、规模化、节水灌溉、科技支撑等方面保持了较高水平。

建设幸福新城镇

入夜时分,位于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的前进大道商业片区十分热闹。宋师傅香辣蟹店今年4月初开始营业,店长曹建华告诉记者:“没想到把分店开到前进大道商业片区生意这么好,一天营业额能达1万元左右。”住在附近的居民陈燕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土路,谁能想到现在成了繁华商圈。”

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彦斌介绍,近年来,通过在前进大道建设精品小区、畅通交通、完善绿化及修建大量停车场等举措吸引商家入驻。统计显示,火箭农场地区生产总值居十三师之首,团场城镇化率高于95%。火箭农场党委书记、政委王学斌表示,“十四五”期间火箭农场将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定位,打造兵团特色城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60余年来,兵团人在沙漠边缘、戈壁荒滩筑起一座座城镇、建起一片片绿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一座座“幸福城镇”坐落在天山南北。

作为兵团第一座城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多年来,第八师石河子市坚持以城镇化建设为主线,以重点镇、示范镇、示范中心连队建设为突破口,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不断缩小城市、团场面貌差距。

第八师石河子市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快连队转型发展,对103个原连队居住区实施改建,促进转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1亿元,建设了5310套保障性住房,完成了15个村4370户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八师石河子市将市区老旧小区按照综合改建、专项提升、商业再开发等模式分类,统筹制订整体实施方案,惠及16.7万户居民。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将城镇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心城区65条主次干道及支路、可克达拉大桥相继建成,交通网越织越密;33个民生服务类项目建成启用,825家市场主体入驻城市,4个商业街区开街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去年,该师市城镇、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2万元和2.58万元。

今年4月份,第十三师新星市举行红星一场二道湖镇、红星四场骆驿镇、黄田农场黄田镇建镇揭牌仪式,标志着新星市“场镇合一”迈上新台阶,兵团城镇布局进一步完善。

今年78岁的黄田镇居民李新年告诉记者,黄田农场过去是戈壁荒滩,现在是万亩良田,城镇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我的退休金一个月5000多元,看病、生活都方便,日子过得很幸福。”

坚持兵地一盘棋

日落时分,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河水清澈,市民们在园内散步、健身。飘带桥上灯光亮起,不时有人拍照打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的干河滩,如今已成为“网红地”。

长达190公里的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部,途经新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和第六师。过去,这里因缺乏有效治理垃圾遍布,是周边群众口中的“头疼河”。

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先后启动河谷两岸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兵地双方协同治理,头屯河变身为“幸福河”。

兵地一盘棋,融合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兵地双方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各族群众共享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今年5月份,由兵团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第三师四十六团至艾力西湖镇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连接兵团四十六团永兴镇、莎车县艾力西湖镇、五十四团兴安镇的重要通道。

这段公路上的叶尔羌河特大桥,是该区域内唯一的交通桥。以前想去河对岸的居民要绕行30多公里,现在开车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达对岸,两岸居民出行更方便,联络更紧密。

近年来,兵地持续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形式、新载体,推进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组织各学校与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各学校开展校际结对帮扶、开展兵地学校“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力促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此外,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与阿克苏地区联合举行兵地文艺创作交流活动,推进文艺展演、文艺进基层等,满足兵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十四师通过深化与地方产业、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方位交流,建立了兵地互学共建机制,形成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民族团结共创的良好局面。

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与新疆和田墨玉县七乡三镇穿插接壤,为了让地方群众尽快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四十七团邀请第十二师农科所定期派驻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对此,墨玉县喀尔赛镇永安村农民图尔荪巴克·图荪买买提深有体会。2015年,他来到四十七团八连承包大棚,由于不了解大棚作物种植特点亏了钱。经过兵团技术人员培训后,图尔荪巴克·图荪买买提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如今已承包6座大棚,年收入5万元以上。“团场大力帮扶我们,兵团技术人员还帮我们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我一定好好干,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