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纺织信息

徐文英:多重考验挑战棉纺竞争力

出处:中国纺织报    2003年12月30日
盘点2003年的棉纺织行业可以说一波三折,除了战争因素和非典疫情在一定时间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外,今年棉纺织行业受到的最大影响还是棉花。行业受制于原料的情况从年初开始就没有平静过,11000元/吨的棉花从年初开始就被炒到12000元/吨~13000元/吨,5月份,国家加快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棉花上涨的速度,随着新棉花年度的来临,再加上各方的预测和公布的消息,使棉纺织企业相信新年度会给企业一个比较平稳的供求市场,没有想到由于天公不做美,推迟的棉花收购期以及人为因素,加剧了原料市场的供求矛盾,使新棉一上市的价格迅速冲破了棉纺织企业的承受底线,“国庆节”一过,全国棉花的平均价格达到18000元/吨左右,价格的急剧攀升,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2003年的原料市场让我国棉纺织行业经历了加入WTO以来最激烈的市场考验。岁末已至,对今年行业如何评价,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接受了中国纺织报记者的专访。    竞争中保持稳定增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和其他行业比起来,今年棉纺织行业除了受到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的影响外,就是棉花价格的大幅增长。那么,棉价的波动究竟对棉纺织行业产生多大影响?    徐文英:(以下简称徐):今年原料市场的变化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确实很大,在某些地区已经直接影响到当地企业的重新洗牌。但是经过这一年的发展,目前棉纺织行业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朗,行业发展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10月,全国纱产量已经达到763.7万吨,按照这种增长势头,到年底,预计全年纱产量将达到940万吨,同比增长17%。与此同时,布的产量实现了201.7亿米,同比增长9%。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仍在继续增加,1~10月,棉纺织服装出口达到221.9亿美元,增长24%,占整个纺织出口比例的35%以上,其中对我国香港、日本、欧盟、美国、东盟的出口增长都超过了12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29.7%,销售收入实现2213个亿,增长26.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今年棉纺织行业尽管遭遇了非典疫情的影响,高棉价的震荡,但是行业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这说明棉纺织行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    迎接挑战成为自觉意识    记:和往年相比,今年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明显增大了,但是行业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这种动力源来自哪里?    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两年,棉纺织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已经有了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思路迎接挑战,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自觉行为。比如,面对今年突发的非典疫情,伊拉克战争,原料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的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有的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有的在练内功上下大力气,有的在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从各方面缓解市场压力。另一方面协会也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非典时期引导企业开辟新的市场,在棉花紧张的时候,协会分地区召开多次国内纺织企业棉花座谈会,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反映企业呼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行业真实情况,使国家有关部门在今年已经完成棉花进口配额的指标上又追加了50万吨的进口配额,客观上缓解了原料紧张的状况。明年89万吨的进口棉指标也将一次性发放。这个举措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表现了协会解决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协会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行业今年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了。国有企业积极退出竞争性领域,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在棉纺织领域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这是今年行业之所以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目前国有棉纺织企业仍是过去的70%的比例,今年整个行业的形势就会十分危急。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只占14.7%,利润不到2个亿,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棉纺织行业中的比重有多大了,这是行业今年保持竞争力的活水之源。    记:今年棉花价格的高增长是不是再次反映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还需加快,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    徐:是的,今年棉价上涨除了棉花减产,我国纺纱能力增强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不到位、国家宏观调控缓慢以及人为炒作有很大因素。国家应该重点抓好对棉花的宏观调控,尽早放开棉花配额限制,现在棉花配额的申请手续繁多,过程冗长,时间滞后,对市场价格反映迟缓,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客观上增加了行业发展的难度,在高棉价的影响下,目前新疆的棉纺织企业已有40%停产、北京有40%的企业停产,牛仔布行业有50%的企业关门,这里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棉花价格已超出了纺织企业的承受底线,这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没有棉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加快改革,要改到位。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