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标准化棉花让沙雅棉农有了奔头

出处:农民日报    2007年06月08日

  近年来,新疆沙雅县大力宣传推广可操作性的适用技术措施,加强适用技能培训,狠抓组织落实和综合治理,加强重要过程质量控制,控制棉花“三丝”危害,增强棉花整体竞争力,从而使棉花质量全面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去年沙雅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推广带状高密度栽培模式43万亩,棉花平均单产130公斤,总产达到137.8万担以上。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总收入113028万元,其中棉花产业总收入69945万元,占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1.9%;农牧民人均棉花纯收入2134.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6.8%。   
  沙雅县专门成立了防治棉花“三丝”标准化生产建设领导小组,并印发了《沙雅县开展防治棉花“三丝”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为做好防治棉花“三丝”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棉花生产和收获季节,沙雅县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大力做好棉花“三丝”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工作。一是利用各种现场会向广大植棉农户宣传防治棉花“三丝”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按照自治区棉花采摘和收购标准,戴白帽,用棉布兜、棉布袋,自觉地防止棉花混入异性纤维。二是8月底新棉采摘初时,利用电视、广播、黑板以及专栏等传播媒体向广大基层干部、棉花收购站、植棉农户和打工人员宣传防治棉花“三丝”工作,切实使棉花“三丝”在棉花生产“第一车间”就被拒之门外。2006年全县受训干部群众共计3万余人次,印发防治棉花“三丝”宣传资料8000份,宣传单3万余份。三是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田间适用采棉袋”。沙雅县积极与“久久棉业”、“塔棉集团”、“富宏棉纺”等龙头企业协调制作“田间适用采棉袋”,并为植棉大户无偿发放。2006年共制作发放1500套“田间适用采棉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围农户效仿,使棉农意识到棉花“三丝”带来的危害,并严格按照采摘标准进行采摘,减少了异性纤维混入的途径。四是在棉花收购季节,及时下派棉花巡视员到各乡镇场棉花收购站,监督棉花收购企业的收购行为,并协助棉花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做好棉花“三丝”防治及挑拣工作。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异性纤维。一是加强标准的制定、修订与配套完善工作。积极推广棉花标准化技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管理和质量安全标准,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明白卡。目前,沙雅县的棉花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格局,生产水平高,生产技术全面;并对棉花种植、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和宣传,每年培训管理和技术干部至少3次,每年培训农民至少4次。同时严格按照收购、采摘、打包、储藏、残留激素检测等16项操作规程,开展棉花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严把采摘、收购、加工环节,引导棉农在收摘和销售、加工棉花时用白棉布口袋、戴白棉布帽子。同时,坚决淘汰80片以下的锯齿轧花机和160吨位的皮棉打包机,采用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棉花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加工品质。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棉花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乡镇建立棉花质检站点,配备高素质的质检人员与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强大的质检网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棉花等主要物资的管理。2006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3次拉网式农资市场清理整顿,有力打击了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业生产农资质量安全,维护了农资市场正常秩序。五是积极推行先进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棉花品种普查,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和推荐高产优质、各项品质指标协调的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棉花优质品种。在适宜的地区大力推广高品质棉、杂交棉。六是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以棉花龙头企业为棉花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用“工业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棉花专业协会和棉花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了棉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