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际棉花

郑俊林:“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展望

出处:中国棉花信息网    2007年06月29日
    在2007’年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郑俊林就入世五年来化纤业的发展、成绩以及当前化纤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并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做了大胆展望,为国内、国际棉花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对比和操作思路。他表示,综观五年来入世对化纤行业的影响,基本上可以认证化纤协会在入世前所做的“入世对化纤行业影响研究”的基本结论,即:“中国化纤行业不怕入世,只要关紧‘后门’,就不怕打开‘前门’”。2002-2006年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平稳运行,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好转也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一、 入世五年,我国化纤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化纤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入世五年来,我国化纤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效地保证了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的需求,促进了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06年,我国化纤产量2025.5万吨,比2001年净增1197万吨,年均增速19.6%;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3149亿元和3107 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56倍和2.65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64%和21.52%;化纤加工总量达到2049万吨,是2001年的2.13倍,占当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已经超过2/3;化纤及其制品出口总额达495.7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2.75%,占当年纺织出口总额比例超过1/3。
    2、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业技术水平较快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化纤产业和大企业的直接竞争,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在技术装备、产品开发及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以聚酯、涤纶和粘胶短纤维为代表的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技术及工程技术取得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化纤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到2005年底,我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中,国产化率达到87%;到2006年,我国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了32.5%,比2001年提高12个百分点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强。入世五年来,化纤企业的规模化、大型化进程明显加快,产能逐渐向大企业集中。截止到2005年底,年产5万吨以上的化纤企业已达93家,合计产能比重已由2001年的53.62%提高到86.8%,其中年产20万吨以上企业由4家增加到22家,合计产能比重由15.23%提高到47.2%。
    4、资本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产业活力显现。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能比重由2001年的47.67%下降到27.4%,民营企业产能比重则从42.41%提高到66.8%。
    5、产业集群迅速成长,综合优势凸现。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化纤产能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到2006年底,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合计产能已占全国的89%,其中浙江、江苏最多,分别占38.7%和30.9%。2002-2006年共计新增化纤产能1236万吨中,浙江、江苏分别达到607万吨、492万吨,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93%和27.85%,大大高于全国19.5%的平均增速。目前,全国已形成50余个集化纤原料、面料、服装生产及产品交易市场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其中39个集中在江苏、浙江
    6、行业外交作用显著,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一是利用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亚洲化纤会议等国际会议宣传中国化纤工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倡导和建立化纤业界的双边对接交流机制,开展了中日高层互访、中韩高层论坛、中印高层会谈等活动,强化了业界交流;第三,倡议发起了世界化纤协会理事长会议,探讨世界化纤产业的发展、协调与共同繁荣。
    7、化纤进口快速下降,化纤及其制品出口高速增长。入世五年,我国化纤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几年化纤进口快速下降,出口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出口已达128.6万吨,比2001年净增了113.9万吨,五年平均增速高达53.9%。
    8、规范市场卓有成效,行业自律日渐成熟。在反倾销申诉方面,先后开展了聚酯切片、涤纶短纤、锦纶6,66长丝、氨纶长丝的反倾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化纤产品的应诉率接近100%。     2007’年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郑俊林就当前中国化纤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谈了一些自已的观点,表示“只要打开前门,关紧后门,中国化纤行业不怕入世”。
    二、当前化纤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纤原料与纤维进口关税倒挂,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入世关税减让承诺中,出现了合成纤维与其合纤原料的关税普遍倒挂的现象。这种倒挂,既没有体现从原料到成品进口关税逐步上升的基本特点,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更重要的是,倒挂对整个合成纤维行业及其下游纺织行业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行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存在问题较多。入世五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经济环境愈加错综复杂,部分进口产品倾销有所加剧,众多出口产品贸易摩擦频发,纺织化纤领域更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投资放开后,化纤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当前投资增速反弹压力较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化纤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长44.1%,2005年投资增速下降到了2%,2006年一季度只有3%,1-5月份也只有3.2%。但自2006年1-6月迅速提高到18.1%,1-10月又反弹到23%,1-12月仍然高达22.9%。
    3、行业结构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表现在:
  (1)新增能力的技术水平相近;
  (2)深受合纤原料和下游面料制约;
  (3)区域结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4、化纤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低下、手段落后,亟待改善。2002年化纤全行业的产品销售费用为17.28亿元,随后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6年已高达34亿元。如果考虑其他隐性因素,估计实际销售费用高达80亿之多。
    5、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尚待提升。当前,我国化纤工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及可再生原料的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化纤工业的发展展望
    1、“十一五”化纤工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表现在:
  (1)世界化纤产业格局调整继续深入,全球化纤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对其宽松的贸易环境,已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
  (2)国际贸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各种过渡性保护措施的逐步取消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3)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但对化纤工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世界经济正处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都为化纤纺织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的市场需求;
  (4)我国化纤行业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转变增长方式任重道远。化纤行业在技术结构与产品结构上已不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如差别化纤维比重较低,缺乏自主品牌,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缓慢等等。
    2、“十一五”化纤工业发展目标。
  (1)行业健康平稳运行。到2010年,化纤产量实现2350万吨,年均增长7.6%;化学纤维加工量实现2400万吨,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2010年差别化纤维比例提高到40%;高性能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70%;产业用纺织品中化纤比重达到90%;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与“十五”末相比,万元产值耗电降低10~15%,耗水降低10%;吨纤维废水排放量降低10%,废气排放量降低10%;
  (4)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争取到2010年,初步把我国建成世界化纤生产和研发基地,化纤各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3、“十一五”化纤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行业的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2)加快化纤原料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质工程技术。加快发展国内紧缺的各种化纤原料如PTA、MEG、CPL等,提高自给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积极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和生物化工新材料的发展。
    (3)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差别化纤维。加快化纤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抓好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应用开发。
    (4)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均衡发展。化纤行业要根据不同地区化纤发展的基础、技术、资源、市场等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结合纺织产业转移趋势,合理规划化纤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布局的优化。
    (5)加快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集成创新和工程化,加强产、学、研联合,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注重节能、高效和环保型化纤及化纤原料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化纤品种的国产化装备技术水平和工程化水平并积极鼓励化纤生产企业采用国产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
    (6)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对资源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推动资源替代技术、综合利用及再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等。
    (7)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资产为纽带,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垂直整合,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