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朱明贵:席间话棉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9年02月04日

  牛年新春佳节,笔者回到农村老家向长辈及亲朋好友拜年。正月初五,姑夫请来了几位乡邻陪我这个久违的侄儿吃饭聊天。席间,话题自然就围绕着棉花展开了。
  棉农李老汉说:2008年我种了6亩地棉花长势一般。棉花放蕾的时候,我们便侧着耳朵打听这秋后的棉花价格,结果是你说要涨,他说要落,没个准儿。我思衬,我们当农民的,行情好丑左右不了它,再说了,不管价格高低,没有产量还不是空口说白话。于是,我按部就班,该上肥上肥,该治虫治虫,从不怠慢。不过,当初对缺苗的垄口,我没补棉,而是学着农业局经作站的顾站长在广播里头教的那个棉田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搞了个棉田“地爬冬瓜”,6亩棉花摘了2400斤籽棉,卖了5760块钱,“地爬冬瓜”摘了160个,卖了600块钱,棉花冬瓜相加6300元对照收购价高的年景,少了;对照价格低的年景,赚了!农副产品都卖个时价,你能想到春节前城里菜场青菜、大蒜都卖到二块五,三块一斤吗?市场像个信缰的马,没准儿地窜,你追不上。
  李老汉接着说,过了年可就要动手挖地制钵育棉苗啦,村里的人们都在等着哩,半数以上的农户都没买棉种,不像往年那样买疯了似的。今年呐,看样子是大户、重点户、科技户还是继续种棉花,可能要有一些裁减了。去年没个好收成的,家里没有能背能挑的壮劳力的,就不一定再种棉花了。邻家儿子在城里开了个手机店,认识了一个建筑工头,把老爸介绍到工地站岗,老妈去烧饭给建筑工人吃,管俩口子吃住,另外给1200元一个月,一年嘛,纯收入可以弄一万块,俩口子一算计,觉得能干,于是把原先种棉花的四、五亩地改茬“懒种粮”了。像这样的人家全村还有几个,估计2009年,我们这儿有两成的农民不再种棉,减下来的面积也有两成左右。老李打算看准了有谁家把上等的阳坡地搁下了,他会捡个二、三亩栽棉花,他的想法是大家少种或不种我偏多种些,说不定今年棉花价格会高上去,“让不种棉花的人到时后悔去吧!”
HX收棉站棉检员彭先生说:现今这年头,棉花收购检验越来越市场化了。我1983年考进供销社当了棉检员,八十至九十年代末,棉花收购检验可谓规矩很多,什么“一试五定”,“四分清理”,“密码检验”等等,收购检验也都以从籽棉中析出的皮棉对照标准样本来检验定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棉花流通体制和检验方式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到如今,棉花的等级标准全由市场和纺织企业的需求情况来定,收购时也全部按籽棉的成色来定价格,价格也是按纺织市场价格走势来反推测算,过去坚持的一套收购检验标准现在顶多在销售时作些参考而已。人们的棉花的检验标准和品牌质量意识已经很淡泊,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已相形渐远。
  彭先生说:从长远看,我们的棉花生产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而要使棉花产业真正走上规模集约化的路子,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标准和质量意识,就必须建立从产、供、销的一系列规范化的质量检验体系,像这样粗放式的个体化生产经营,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农场式,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水平?所以现在的棉花收购检验现状令人担忧,从上到下都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说要搞农业标准化和建设现代农业,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不按标准规范其检验程序,仍搞原始的易货交易,手估目测,那还谈什么标准化、现代化?国家应当在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延伸产业上,围绕棉花流通改革十多年来产生的经验教训,按照标准化生产,与国际农业接轨,提高农民和农副产品抗御风险能力的要求!对棉花的产销政策进行完善改进,努力改变棉花产销低位徘徊的局面,真正把棉花做成走向全球的大市场,能致富广大农民,能支撑涉棉企业生存发展,扛得住市场风险的富民强国产业。
  SH棉纺公司供销员施先生:老彭说如今这样棉花收购不上规矩。我干了大半辈子的供销员,现在是感到这个市场越来越难跑。2008年棉花、棉纱市场就象一条浪里的船,没个停顿的时候。我做的数十笔单子,价格上窜下跳。在8-11月份,我简直不敢再下手做交易,生怕陷进去。到了11月份我一笔十余吨地把厂里的纱销给常州、南通的老客户,生意做得是提心吊胆,赚的也是很足见。到了年末,我与几个老客户的老总说,拿些货吧,小厂出产的,货色不丑,价格也不是很高,明年开春,这皮棉保不住还得涨哩。可人家老板腰里没钱,只能边生产边购进。
  施先生说:现在我们外销的纱也不单是本地自产的,有时也做外地的,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纺织厂明显的今不如昔,我打交道的几个厂,设备老化,无力更新,产品技改迫在眉睫,但没有一家有能力上的。现在一些规模不大的纺织企业进货渠道都是些中、小型棉花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价格互议,无票毛重结算。将来400型棉企多起来了,那么一大批的小棉企,小纺企又将面临一次重组或转产,到时候,也用不上这么多的供销员了。不过,现在的棉花、棉纱行情仍然是复杂多变的,过去干这行多多少少能显出点头绪或规矩,可现在却谁也说不准了,去年年初分析棉花收购、销售价肯定不比2007年低,而事实上是低得让农民难以接受,至今尚有不少棉花在棉农家里“窝”着。纱、布、服装这一块,也是飘飘忽忽,做外贸的苦于做内销的;做内销的有些连个本都难保。有人预测,春节后,花、纱、布均会有反弹的可能,谁敢肯定呢?所以,现在做棉花的也好,做纱的也好,基本上没有人再囤货待涨了。
  这三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都是大实话。而我,似乎从这三位先生的谈吐中看到了棉农、棉企、纺企的无奈与徘徊。的确,纵观近几年棉花产销走势,过于崎岖的山路,过于闹腾的市场已经搞得广大的农民、产业工人无可奈何甚至信心丢失,我们的棉花产业真是面对阵痛,急待调理。中国是产棉大国,也是用棉大国,广大的生产者,广大的产业工人以及与棉维系的国民经济,都迫切希望利好政策的尽快出台,以拯救他们,拯救棉花产业。(江苏银都集团有限公司  朱明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