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预警  > 生产监测

中棉所:2009/2010年度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二)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9年03月27日

――需求或平或减,面积大幅下降;进口明显减少,新棉价格回升,稳定面积至关重要


  

  中棉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棉花科研专项组的研究指出,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 2009/2010年度为250,比上年度下降45点,预测棉花产业经济走向为“需求或平或减,面积大幅下降;进口明显减少,价格缓慢回升,稳定面积至关重要”,坚信消费呈现“三个不会变”的态势,棉纺织业步入稳定增长周期是其主要特点。由于我国纺织服装物美价廉,危机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但却正是彰显比较优势之时,纺织品服装“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均可兼得。只要增强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转危为机。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下降,坚信消费需求“三个不会变”的基本态势,尽管需求或平或减,但基数很大,棉纺织业在结构调整中步入稳定发展期
  1、CCPPI下降。预测2009/2010年度CCPPI为250点,比上年度295下降45点,棉纱产量将可能零或负增长。分阶段来看,上半年CCPPI将在200~233之间波动,一季度还可能恶化,二季度好转。下半年CCPPI将在233~250之间波动,各方判断分析,全球经济复苏也许在年底。分析指出,金融危机是外因,增长周期是内因,在内外两个因素作用下,从今年起,我国棉纺织业将对增长的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进行调整,产业发展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新周期。
  2、坚信消费需求“三个不会变”的基本态势,基数很大,棉花产业宏观基本面是好的。即:即使棉纱产量零或负增长,但产能基数很大,消费1000万吨格局不会变。即使纺织服装出口回落或负增长,但出口总量保持高位的态势不会变。即使居民消费零增长,但居民消费650万吨的格局肯定不会变。综合看,在出口和内需两驾马车的拉动下,今年棉花消费将可能呈现弱势增长,但要面对上半年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只要坚定信心和良好预期,就一定能战胜危机。实证检验,1-2月服装及其附件出口146.2亿美元,同比下降11%,但低于全国外贸出口下降幅度25.7%的14.7个百分点。
  3、全球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下降,市场疲软将延续,但却正是彰显比较优势之时。我国棉纺业是典型的外向性产业,出口量占产能总量的比例大,对外依存度大。由于金融危机的恶化,外部需求减弱势头还在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各国纷纷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鉴于我国纺织服装的物美价廉,但却正是彰显比较优势之时,纺织品服装“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均可兼得。

  二、稳定植棉面积至关重要
  1、棉花生产形势严峻。2009年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很不乐观,“棉贱伤农”致使信心受挫,植棉积极性低落。据中国棉花生产预警监测数据,1月全国意向植棉面积减20.9%,3月减幅上升到21.9%,面积减1900~2000万亩,将下滑到6748万亩~7017万亩。三大产区,1月和3月长江减26.5%和30.8%,黄河减23.6%和29.1%,西北减6.6%和4.8%。
  2、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植棉收益蒙受巨大损失。去年全国棉花主产品产值减23.2%,收益减99.6%,净收益1.9元/亩。测算全国棉花主产品减收425~441亿元。二是为什么西北意向面积减得最少?这与早期收储122万吨产生积极的效果,关系密切。收储不仅成功解决“卖棉难”,还有效遏制价格的下滑,新疆棉价降幅1月和3月比内地减低14个和15.6个百分点。可见托市和救市收购对稳定植棉面积产生的效果最为直接有效。
  3、性价比和剪刀差扩大。一是“粮涨棉跌”,粮/棉比价扩大20%~30%,这对双重产区的棉花和粮棉协调同步生产不利。二是“肥涨棉跌”,“剪刀差”扩大 33%~47%,这对棉花及农产品的生产很不利。

  三.新棉价格回升
  综合分析,今年新棉价将上涨10%~15%。包括GDP增长、消费、出口等基本面,发达和周边经济体纺织业,储备棉价格支撑,国内外期货价格走势和国内价格波动特点,预计新棉价格回升,幅度10%~15%,但由于大量储备棉可供调控,价格大幅回升突破15%的可能性也不大。分阶段看,如果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国内刺激经济计划落实到位,二季度可见回暖,下半年消费需求转入常态。由于新棉资源总量的减少,短缺可能慢慢显见,价格趋向回升。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棉价回升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四、进口明显减少
  2008年我国原棉进口呈现量减价涨态势。全年进口原棉211.5万吨,同比减35万吨,减14.1%;进口额34.9亿美元,增0.4%。预测上半年仍延续去年11-12月下行态势,下半年将会恢复,全年进口将减至150万吨上下,减幅25%上下。

  五、稳定棉花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一)有利条件和对策增多
  我国是棉花消费大国,稳定植棉面积对保障基本供给事关重大。在金融危机面前,也有机遇和有利条件,“一号文件”和国务院《纺织业振兴规划》对棉花生产利好有9项之多,良种棉补贴全覆盖,启动长江和黄淮海基地建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棉花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将有所缓解,出重拳扩内需、保增长的10项举措,必将在稳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将带来利好,预计农资价格呈下行走势,减幅两成多;加上就业难,人工成本至少不会再大幅上涨,这对增加投入和降低成本有利。
  受全球粮食危机、农资涨价和生物质能源的影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自2008年度起全球棉花进入面积减少和总产下降的新周期。
  (二)力保稳定植棉面积需要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应急储备三手抓和三提高
  关注棉花生产,关注棉农增收,关注市场和价格。在充分利用“一号文件”9项利好的基础上,从减轻危机对棉花生产的冲击来看,需要三手抓和三提高,即:抓政策扶持、抓科技支撑和抓应急储备,三手都要硬;通过三手抓,提高三种能力,即:提高保障能力,服务能力和吸纳能力,才能力保植棉面积的稳定。主要措施:
  1、抓政策扶持,出台最低收购价,提高政策措施应对危机的保障能力。一是出台最低保护价是力保植棉面积稳定的基础,建议采用2008年收储籽棉5.2元/千克作为新棉最低保护价。二是把棉花列入农资综合补贴。三是看好国门,严格控制进口。
  2、抓科技支撑,全程服务,提高科技应对危机的服务能力。一是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二是推广优势Bt棉花新品种和杂交种;三是推广简化节本植棉新技术,节肥省工,降低成本。四是开展科技培训,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把专家示范的高产技术转化成农民大面积的高产田,让农民从科技进步和服务中得到实惠,形成现实生产力。
  3、抓应急储备,采用托市收储,防范再次出现“卖棉难”,提高市场应对危机的吸纳和吞吐能力。粮棉油大宗农产品卖难是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最典型反应,其次才是“粮贱伤农”和“棉贱伤农”。由于卖难,市场低迷,信心下降,迫使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行,为此,新棉要提早防范市场风险,提前做好应急储备,提高吸纳和吞吐能力。根据2008年度实践,早期托市和救市收购对稳定市场和减低冲击最为直接有效,建议新棉托市收购的时间宜早,依照最低保护价,扩大收储,保证正常收购进度。
  关于收储指标,从2008年度实践效果来看,储备棉收购要十分注意产区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不能把所有的指标都公开招标,建议产区均衡性指标应占50%以上,否则必将造成局部“卖棉难”和较大的价格差异,形成不公平性,伤害棉农。
  4、稳定面积有利于粮棉双丰收。最近5年粮食连续丰收,棉花也连续5年丰收,出现粮增棉增,粮棉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十分难得。尽管取得双丰收要素很多,但现行种植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一旦粮棉布局和结构被打破,重建则需很多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毛 树 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