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预警  > 生产监测

射阳县棉花种植情况及对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9年11月24日

    射阳县既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县,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大县,从2000年到2008年,连续9年皮棉总产都在5万吨以上,占江苏省棉花生产总量的18%。11月中旬,在全县棉花采摘交售、秋播即将全面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织对全县近三年棉花种植情况、来年植棉意向以及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植棉农户、收购现场和纺织企业,与棉花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座谈交流,并和相关人员一起,对在棉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讨,提出稳定棉花生产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棉花种植情况
  最近三年,射阳县的棉花种植,由于受棉花价格、植棉效益、气象因素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在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1、面积连年减少,减幅越来越大。从县棉花协会的调查资料看,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2004年达到81万亩,是近10年来的峰值。之后三年,由于全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每年以3.5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到2007年,还有70.5万亩。但就是从这年开始,年际间减少的面积和幅度突现增大。2008年为65万亩,比07年减少了5.5万亩,减幅为7.8%,09年实际可收获面积只有50万亩,比08年又减少了15万亩,减幅达到23.1%,09年与07年相比,植棉面积净减少20.5万亩,减幅高达29.1%,是近10年来植棉面积最少的一年。
  2、单产低而不稳,总产大幅下降。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射阳县的棉花生产除面积减少外,单位面积产量的低而不稳,也是总产量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06年全县平均亩产皮棉96.5公斤,07年降到78公斤,08年略有回升,但也仅有84.2公斤,09年又降下来,只有71.5公斤,比前三年分别减少了25公斤、6.5公斤和12.7公斤,总产量只有3.58万吨,是近10年来最少的一年,比08、07年分别减少1.87万吨和1.94万吨,同口径比较,仅占历史总产最高的2004年9.1万吨的39.3%。
  3、秋播茬口已定,来年面积难升。我们曾在9月底对全县2010年棉花种植意向作过一次调查,当时棉花收购处在初始阶段,棉花质量不是太好,收购价格也相对较低,离棉农理想价位差距较大,加上棉花减产,因此部分棉农对来年的棉花种植积极性不高。接受调查的34个农户,2009年植棉总面积为256.8亩,其中有7户2010年意向或多或少地减少棉花种植面积,累计减少面积23.8亩,减幅为9.27%。但在之后的整个10月份天气晴好,气温偏高,使棉花幼铃成桃率提高,铃重、衣分均有所增加,棉花减产的幅度没有原先预测的那么高,棉花的收购价格又一路走高,棉农实现了减产不减收。11月中旬,在秋播基本结束的时候,我们又对这34个农户进行了第二次调查,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来年棉花种植面积回升的迹象并不明显。通洋镇塘合村棉农张永成对我们说:“在国家没有刺激棉花生产的新政策出来之前,我是不会大幅度增加棉花种植面积的。虽然今年的价格升幅较大,但2003年也卖过10元钱3斤的,07年不也超过了3元,到08年一下又降下来,每斤少卖了0.70元左右,明年的价格能否稳定在今年的水平上,谁也不能断定,农民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在原打算调减棉花种植面积的7户中,只有5户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但基本还是稳定在上年的面积水平上,没有增加。仍有2户坚持减少棉花面积,计4.8亩,其中1户因部分棉田土壤带菌严重,今年已近绝收,必须改种其它作物,另外1户因外出打工,家中缺少强劳力而全部改种水稻。只有2户今年种的黄豆,由于产量低,价格又不高,亩平收入不到500元,除去农本后,赶不上种植棉花的收益高,因而明年全部扩种棉花,将增加棉花种植面积8亩。调查汇总,34个植棉户中,持平的30户,占88.2%,增加、减少的各2户,分别占5.8%,增加8亩,减少4.8亩,净增3.2亩,增幅为1.25%。照此推算,2010年全县植棉面积增量6000亩左右,显属仍在低谷中徘徊。
  二、棉花生产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植棉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1、植棉收益低而不稳,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从07年到09年,棉花的收购价格每年都有变化,而且波幅较大,虽然有两年出现每斤籽棉超过3元的情况,但都是在减产年份,棉农植棉的直接收入仍然较低。特别是今年,自新棉上市以来,棉花价格一路走高,329级、衣分38.5%、回潮率在12%以内的籽棉,国庆节前企业入库价每斤3.05~3.07元,中秋节后,价格不断上涨,10月15日,收购均价达到3.20元,10月20日又涨至3.33元,间隔5天后又升至3.46元,之后的10天,价格基本稳定在3.50元左右,最高的日收购均价达到3.58元。虽然棉企的收购价格一路上行,并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但棉农多是将棉花交售给经纪人,实际到手的均价要比企业入库价每斤低0.10元以上。据此测算,棉农卖棉实际所得均价为3.25元,2009年植棉亩收入为1194元,比2008年的1118元仅增加76元,而比07年的1233元又少了39元,更低于今年种植水稻1430元的亩收入水平。加上国家连续三年在粮食播种或收购前,分别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和执行方案,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幅度,较好地保证了粮农收入的稳定增加。而种植棉花,棉农得到的国家补助比照粮食是项目少、标准低。相反,所要投入的无任是物质成本,还是用工成本都要高于粮食,最终使植棉比较效益下降,而且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和棉花生产的稳定性。
  2、自然灾害频发重发,严重影响棉花单产水平的提高。根据县棉花协会棉花生产样点和县经作站棉花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近几年,射阳县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都受到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反复侵袭,严重影响了单产水平的提高。今年在7月20日前,由于全县天气温和、雨水适度,十分有利于棉花移栽前后的生长,各项生育指标都是近五年来最好的,达到甚至超过了特大丰收的2004年的同期水平,苗情基础较好。但7月下旬到8月中旬,气象状况急转直下,短短的1个月,出现了21个雨日,降水量达到264.5毫米,3次出现日雨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或大暴雨,棉田反复进水,涝渍严重,月日照时数仅有110个小时,只有常年的50%。使处在蕾铃盛期、形成产量关键时段的棉花生长发育受阻,棉苗根部处在无氧呼吸状态,根系吸收功能下降,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比例失调。而持续的阴雨又使补救措施难以及时到位、凑效,蕾铃生长不足、脱落严重,平均脱落率超过了50%,达到51.65%,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的形成。
    3、棉种抗性单一,杂交优势逐渐丧失。射阳是最早引种抗虫杂交棉的县份之一,由于抗虫杂交棉相对常规棉而言,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和质优的优势,发展到2004年,全县杂交棉普及率已超过95%。但近两、三年,抗虫杂交棉抗虫性能单一、抗病性能下降等缺陷快速暴露出来。就抗虫性而言,实践证明,抗虫棉对红铃虫、棉铃虫等咀嚼式类害虫确实有效,而对过去防治棉铃虫时可以兼治或不要花多大农药成本单治的盲蝽象、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都显得越来越难治,尤其是对近几年新生代害虫烟粉虱的防治更是难上加难。就抗病性而言,射阳是老棉区,部分田块由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受排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种植棉旱作物为主,致使土壤带菌,棉田病害发生的频率较高。但自引种转基因杂交棉后,在2005年前,田间很少发现有枯萎病、黄萎病株,从2007年开始,尽管市场供应的杂交棉种在种性说明上都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标示,而实际上抗病性越来越差。有资料显示,2007、2008年凡发病棉株均以黄萎病为主,而2009年是两病兼而有之,这种混发病害的特征是病情重、病程长,根本无法防治,导致部分田块达到了绝收的程度。还有一些杂交棉品种,单铃重越来越轻,衣分越来越低,内在品质也越来越差,其杂交优势渐显丧失。
    4、灾后补救缺乏信心,密度过稀投入不足。2009年射阳县平均亩产籽棉只有367斤,显然是个减产的年份。减产的主要原因除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人为因素。一是对灾后夺丰收的信心不足。在抗灾措施的落实上,尽管政府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但部分棉农由于棉田接连遭灾,反复受淹,病虫害发生严重,棉苗长势瘦弱,认为投入再多,未必能有多好的收成,因而放松了灾后棉田的管理,最终亩产籽棉只有200斤左右。二是种植方式不当,移栽密度过稀。部分棉农为了提高棉田产出效益,采用了多熟制的耕作模式,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后,又在棉田套种西瓜、山芋、毛豆等。为使套种作物有一定的生长空间,不得不减少棉花的移栽密度,一般每亩只有1200株左右,有的还不到1000株。这样的密度,即使正常年景也很难实现高产的目标,受灾后更难发挥群体补偿机制的作用。三是投入不足。部分棉农为减少植棉成本的支出,在肥料、用工的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花铃肥的追施上,累计减少了10公斤左右的尿素用量,在栽培管理中,又减少了在培土壅根、整技抹芽等关键性工序以及灾后补救措施落实中的用工投入,导致棉田自身的抗逆性下降,营养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产量的形成。
    三、对稳定棉花生产的设想和建议
    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又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近几年,我国棉花生产尽管有起有落,但总体上还是呈发展增加的趋势,为纺织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持。但尽管如此,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棉花生产仍不能满足纺织业的实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通过进口和调整储备来平衡年度需求。但国家储备数量有限,而且受棉花安全底线的制约,加大进口,也存在着国际棉价上升,货源不足,甚至出现“断炊”的危险。近两年,美国、乌兹别克等棉花出口大国,国内经济政策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方面削减了棉花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棉纺业,使出口量大幅减少。从长久看,进口棉将不再是保障中国纺织需求的重要支撑。为此,国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加国内棉花生产总量,保障有效供给。
    1、尽快出台棉花最低收购价政策。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劳动工日单价的不断提升,植棉的绝对成本不断增加,棉农对棉花收购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又不希望棉花价格在年际间的落差太大,只求能有一个与种植粮食效益相当的理想价位。这不仅对棉农有利,同样对棉花收购企业和纺织用棉企业也都有利。在研讨中,涉棉的各方都认为,棉花最低收购价的确定和实施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合理的棉粮比价原则。建议国家能延用过去执行多年的1:8棉粮比。我们测算了一下,即使按今年企业最高时段籽棉收购均价每斤3.40元、衣分39%,轧耗1%、毛棉籽每斤1.30元、各项费用(含适当的利润)800元/吨计算,每吨皮棉的价格也就14235.90,比照国家出台的粳稻(射阳县主打品种)最低收购价每斤0.95元,棉粮比也只有1:7.5,而比照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这近一个月本县粮食加工企业收购的实际价格1.15元/斤,棉粮比更是缩小为1:6.19。二是随行就市的原则。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最低收购价可予暂不执行,但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有序收购,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既可采用最低价收购增加吸储,也可实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对棉农实行价格补贴,以此稳定和保证棉农的植棉收益。三是预先告知的原则。在座谈中,棉农都盼望国家能像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一样,在棉花播种前就把最低收购价预案公告于民,特别是对以育苗移栽或棉花与其它作物套种为主要栽培形式的棉区,更希望预案能在作物播种(秋播)前公布,使棉农对来年棉花价格心里有底,及早安排好棉花茬口的预留,落实好棉花种植面积。
    2、提高植棉补贴,完善补贴方式。国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省对部分棉田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2009年实现了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而且每亩15元的标准不变,这对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广大棉农认为,这种补贴标准实在太低,而且现有的补贴形式也应予以完善。首先是增加补贴项目,据实兑现农资综合补贴。棉花是大宗农作物在田生长期最长的,成本大、投工多,而现行的国家补贴单列的只有良种补贴一项,比种植水稻硬少20元/亩的面积补贴,因此棉农也盼望国家能增加植棉的面积补贴,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对现行的水费上缴实行减免。对已实施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能按照实际耕种面积与农民兑现,而目前江苏执行的是2001年的计税面积,对于原为荒碱薄地经改良后列入基本农田的面积、通过平田整地后新增的可耕地面积、滩涂垦植面积、非农用地转耕面积等都未列入补贴范围。其次是提高补贴标准,改进补贴方式。一方面,建议提高补贴标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分析,全国近10年植棉面积最多的年份也不足9000万亩,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左右,即使将良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50元,全国的补贴总额也不过45亿元左右,不足中央财政惠农补贴总额的3%。另一方面,建议改进补贴方式。将现行的棉花良种补贴按面积补贴的方式,改为按棉农实际交售籽棉的数量来进行补助,在具体操作上,要有地方政府会同相关的行政、业务主管部门重新审定具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要求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制定行业自律和运作规程,明确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开具由税务部门印发的棉花收购专用票据,年度收购结束后,由政府指定的工作部门,根据收购凭证载定的交售数量,兑付国家补贴资金;也可以在收购时,由企业按照国家确定的补贴标准先行垫付,待收购结束时,由政府指定的工作部门再与企业结算国家补贴。第三建议对使用大包棉的纺织企业实行国家补贴。目前,在我国棉纺织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保护棉农利益的同时,建议国家比照出疆棉运费补贴的办法,对使用大包棉的纺织企业实行国家补贴,以利纺企降本增效,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纺织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促进棉花产业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为使质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建议国家考虑对过去具备加工资格的200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退出补偿机制。这样做,至少会带来六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调动棉农主攻单产的积极性,通过选择良种、采用先进植棉技术和高产栽培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至于发生和粮食种植争面积,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二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在植棉良种补贴面积统计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补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有利于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和成果的巩固,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棉花质量。四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做大做强棉花产业。五是有利于规避棉花加工环节的税源流失,规范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依法纳税行为,落实公平税赋政令。六是有利于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籽棉拉锯式运送成本支出。当然,我们也预见到,这样做会给企业年度新棉收购资金的筹措带来压力,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大量的棉花收购资金支持,避免发生“打白条”、“卖棉难”的伤农事件。
    3、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加快棉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棉花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期特别是关键的产量形成期内,也是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台风暴雨、雨涝渍害更是棉花生产的大敌。跟全国许多产棉县一样,射阳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田由于受水利设施不配套的限制,长期以来,都是以旱作物连作为主要的种植方式。就棉田而言,只能是除了棉花还是棉花,多年一贯制,导致土壤带菌严重,加大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几率。加上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过去配套投入的一些水利设施,由于重用轻养,损毁严重,加上水情、工情的变化,使得抗排能力下降,排灌机泵缺乏,沟河淤积,流水不畅,成了标准的低产田。因此棉农都有期盼,在地方上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田改造步伐的同时,国家能继续加大对防洪涵、闸、排灌泵站等一些关键性水利设施的投入,支持完善农田排灌体系,以提高棉田的综合抗灾能力,建设稳产、高产、高效棉田。
    4、加快棉花良种培育,切实解决棉种“多、乱、杂”。目前棉种“多、乱、杂”的问题普遍存在,有关部门喊了多年,甚至通过行政执法手段,整治市场,但结果是越喊越多,越整越乱。据我们了解,在全国多数重点产棉县,棉种市场每年可供品种多达几十个,有的超过了100个。在射阳,我们看到,所供应棉种的产地,几乎来自全国所有种植棉花的省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设想必须尽快培育出具有多种抗性、投入成本低、丰产性能好、适纺性强的优良品种投放市场。首先要加大对棉花科研机构的投入,应对各地棉花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攻关,尽快培育出多抗型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其次要提高棉种生产许可门槛,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超范围生产行为,加大对伪劣品种的打击力度,规范品性宣传用语,坚决淘汰品质差、衣分低、适纺性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利棉花产业整体发展的品种。再次,要加大对棉花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力度,加大对适宜本地种植生长的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大对与推广品种相适应的植棉新技术的培训运用力度,尽可能避免农民群众盲目引种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棉花生产跃上新台阶,实现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射阳县棉花协会 朱克荣 陈占龙 陈昌荣)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