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破解粮棉争地难题 探索稳棉增粮新路(图)

出处:农民日报    2012年06月25日

  麦收时节,笔者与其他中央及地方媒体随同山东农业科技成果验收组来到地处黄河故道的山东省夏津县。在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亩麦棉套种技术试验推广田里,一行行茁壮的棉苗,把金黄的麦浪分割成条条翠绿的波谷,这黄绿相间的田园锦绣,宛如一望无垠的神奇画卷,随风徐徐展开。如此绮丽壮美的景色,在中国耕作史上前所未见。

  参加此次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项目测产验收的,有来自省、市、县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各级农业农技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测产验收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代表测产验收专家组将此次测产验收结果当场公布如下:

  2012年6月9日,夏津县农业局邀请有关专家对山东鑫秋种业承担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进行了小麦测产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对1000亩小麦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按照山东省科技厅小麦测产验收办法,随机抽取10个点进行测产,结果为:平均亩穗数43万,每穗粒数29.6个,千粒重按前3年平均值40.9克计,八五折后,亩产443千克。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区管理规范、技术到位,小麦产量三因素构成合理;棉花发育早,长势好,为实现麦、棉双高产奠定了基础。该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曲召令研究员在测产验收会上发言说:当今国际国内对粮食和棉花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一种棉及种麦效益低的问题。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合忠博士在验收会上指出: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有三大创新:一是选育杂交抗虫棉新品种的创新,二是科学合理配比种植模式的创新,三是改变手工作业,实现了麦棉双直播、小麦机械收割、机械灭茬操作手段的创新。

  专家们认为:目前没有一个品种的增产幅度可以达到如此水平,也没有任何一个配套栽培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理想的增产效果。该科研项目规划合理、条件充分、远景宏伟,适于麦棉两熟产业化开发。

  山东省夏津县县长才玉璞在接受采访时说:山东鑫秋种业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前景广阔。我们夏津县县委县政府计划采取三条措施率先推广这项科技成果:一是要对麦棉套种示范区给予补贴,用政策推动;二是以2万亩成方连片的麦棉套种示范田作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三是集中农业工程项目的资金作支撑,给予支持拉动。通过3-5年的努力,推广到全县60万亩棉田的80%。实现棉花不减产、小麦增产、农民亩增收益1000元。这就等于新增小麦面积40-50万亩,新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把夏津建成粮棉生产大县。同时全力支持山东鑫秋种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以鑫秋种业为龙头,提升夏津农业科技新水平,实现粮棉双丰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要用占世界耕地面积9%的土地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因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棉花产业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制定的《纺织业振兴规划》中,将纺织业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传统的民生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又要必须十分重视棉花生产。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猛,棉花生产波动较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既要稳定粮食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基本满足纺织工业对棉花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原棉供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实行种植制度的改革。在有限的土地上,推广麦棉双直播、双高产,变一年一作的纯作棉区为一年两作,既是棉花生产区,又是粮食生产区,缓解粮棉争地矛盾,达到稳棉增粮的目的。

  为此,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粮棉生产实际出发,于2006年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麦棉套种组装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探索创新麦棉套种模式,力争实现麦棉两熟双高产。经过近7年的试验研究,成功组装了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该项技术在棉花面积、总产不减少的情况下,每亩可额外多生产小麦800多斤,为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指示做出了贡献,开辟了增产粮食的新途径。正如当地农民所说:他种了一辈子地,头一回看到拖拉机在麦田里播种棉花!没想到棉苗长得还挺好;而且配套管理机械化,一块地里收两季,真是一项好技术。

  课题验收组专家议论的核心是:这个课题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粮棉争地矛盾。夏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于佃平在测产验收会上说:一个坑安不下两个萝卜。在全国棉花十强县的夏津,80万亩耕地基本是棉花、粮食“二人转”。粮食种多了,棉田必然就减少。夏津县棉花面积由2006年高峰的65万亩,一路下滑到了47万亩。稳棉增粮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这也是冀、鲁、豫、皖、苏等省共同面临的问题。“稳棉增粮棉麦两熟双高产”课题成果,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最好答案。

  麦棉套种技术曾有不少科技人员进行过探索和试验,终因田间管理繁琐、费工费力,不能实行机械作业和棉花品质下降等原因,农民难以接受而半途废止。

  传统的麦棉套种大多采用“3-1”式,即每一播幅种植3行小麦1行棉花;或“4-2”式,即每一播幅种植4行小麦2行棉花,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套种的棉花品种也多是中早熟的常规棉品种。这种模式有四个矛盾难以解决,即:小麦面积比例小与要求产量高的矛盾;麦棉互争土地及光热资源、互相影响的矛盾;费工费力精细管理与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的矛盾;麦棉共生期对水分与温度需求不同的矛盾。

  山东鑫秋种业组织专家把解决这四个矛盾作为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试验,对间作套种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将前人“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的指导思想改变为“麦棉兼顾双高产”的研发目标,在稳定棉花产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播幅设计方案中,突破“3-1”式或“4-2”式的传统模式,采用“6-1”式,即每一播幅种植6行小麦、1行棉花,并为棉花机播、覆膜和苗期生长留出合理的空间。

  “6-1”式麦棉套种兼顾了小麦和棉花生长发育对水土和光热资源的需求,充分挖掘了土地利用潜力和麦棉品种的增产潜力。具体说,6行小麦1行棉花,小麦占地60%,较过去“3-1”式、“4-2”式小麦占地面积提高了30%,做到了粮棉兼顾。这样,小麦有2个边行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因套种棉花而导致的小麦面积不足的缺失。棉花采用抗虫杂交棉“鑫秋2号”,6行小麦的跨距,使麦收后棉花行距达到120厘米,通风透光条件良好,加之合理的种植密度,满足了杂交棉个体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发挥了杂交棉个体增产潜力大的优势,做到了麦棉兼顾双高产。采用“6-1”式套种模式,棉苗虽然在麦棉共生期稍受影响,苗期相对较弱,伏前桃较少,但麦收后迅速转旺,伏桃与早秋桃结铃集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而由于行距大,通透条件好,大大减少了落蕾、落铃和烂桃的数量,棉花质量约能提高半个等级。

  传统的麦棉套种,棉花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法,打钵、育苗、移栽费工费力,成本高,成活率低,推广难度大。他们推广的麦棉“6-1”式套种模式,便于机械操作,小麦棉花均实行了机械直播、小麦机收、机械灭茬,省工省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易于推广。正像南城镇张寨村农民许德龙说的那样,“这项技术好,棉粮双高产。配套管理机械化,懒汉也能种好套种田。”

  传统的麦棉套种,为了保证棉花生产,棉花密度普遍较高。棉田株间通透性差,蕾铃脱落和烂铃现象普遍,棉花品质下降。采用“6-1”式后,棉花苗期由于受与小麦共生的影响,伏前桃减少,小麦收割灭茬后,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伏前桃的减少使伏桃和早秋桃比例明显提高,而且有效地减少了田间烂铃,棉花品质平均提高半个等级。

  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每亩可生产小麦440公斤以上,皮棉95-100公斤,与纯作棉田相比亩增收1000元左右。

  此项技术已于2010年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

  实行麦棉套种双高产,除选用适宜的种植方式外,选育小麦品种和棉花品种十分重要。选育适宜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独秆栽培,6月上旬收割。棉花4月下旬播种,麦棉共生期缩短至50天以内。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的影响。

  山东鑫秋种业经过多年多品种的对比试验,选育了适于晚播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XQ-2829”;并选育出增产潜力巨大的中早熟杂交抗虫棉新品种“鑫秋2号”,以其中期长势旺、结铃性强的杂交优势,充分利用小麦收割后,棉花行距宽的有利条件,减少了生理脱落,增加了成铃比例。

  为解决小麦收获后的灭茬问题,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张友秋董事长对普通农作物灭茬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研制出适于麦棉间作套种秸秆还田机。使用该机械有效地保护了中间生长的农作物。每亩棉麦套种田,有约800斤麦秸和500斤棉秆,总计1300多斤秸秆还田,起到了培肥地力、保护墒情、抑制杂草、杀灭害虫的诸多功效,彻底告别了手工劳作。该项改革机械于2008年获得国家专利。

  笔者在采访期间,同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广泛座谈,大家一致认为: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已在德州、滨州、聊城及冀东南的部分地区示范。如果通过3-5年的努力,在黄河流域适宜棉区推广1000万亩,就等于增加了1000万亩粮食面积,可增加80多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采访麦棉两熟双高产科研成果验收,笔者深为这项组装配套技术的增产作用感到震撼。为什么一个种子企业对公益性科研如此热心?笔者与山东鑫秋种业董事长张友秋作了深入探讨。

  张董事长由衷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当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农业科技企业价值的高度体现。实践证明:研发和推广公益性成果与企业经营成效是相辅相成的。在研发推广公益性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完成的这项科研成果,虽然取得了成功,增产作用也很明显。但是,仍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空间。我们将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农机等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筛选培育适宜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条件的麦棉新品种和研制适宜各种环境的配套机械,努力提高农机农艺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生产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实现稳棉增粮目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鑫秋种业“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的企业宗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