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预警  > 价格指数

纺织需求转弱 棉价震荡下跌——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月度报告(2023年3月)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23年04月19日

项目承担:北京棉花展望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监测对象:18个主要棉花生产、消费省的100家棉纺织企业

3月,国内棉价先涨后跌,月初在全国两会召开以及纺织市场对传统旺季的预期下,期现货市场短暂上涨。但之后受美国硅谷银行破产风险影响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上月内棉花实际需求不及预期而导致棉价下跌。纺织企业月内开机率保持较高水平,下游订单稳中有增,但大单增长不足,纺织成品价格下跌,经过短暂补库高潮后,皮棉原料采购再次转向随用随买。同期,国际市场在全球商品市场震荡下行以及全球需求疲弱下震荡下跌,跌幅大于国内,内外价差倒挂进一步收窄。

一、国内外现货价格变化情况

1、国内棉花现货价格震荡下行

3月份,国内棉花现货市场受期货影响,月初缓慢上涨,中下旬持续下跌。月内棉花企业积极促销皮棉,中低等级资源让利较多,高等级优质资源价格相对坚挺,月中随着棉价下跌,部分企业存在惜售心理,销售积极性不佳,而部分急于出货的企业点价成交量略增。月内纺织企业新增订单稳中有增,月初多数纺织企业对下游有较高预期,积极补库皮棉原料,但月中随着棉价下跌、新增订单有转弱迹象以及对后市不确定性避险心理影响,皮棉采购维持随用随买。月末,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128B)为15347元/吨,环比下跌43元;月均价为15396元/吨,环比下跌316元,同比下跌7352元。

image.png

2、长绒棉价格小幅下跌

3月受细绒棉整体价格下跌影响,国内长绒棉价格随之小幅下跌,月底137级成交价22600元/吨,环比下跌100元,高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128B)7253元,价差较前一月末缩小57元。

3、国际棉价震荡下跌,内外棉价差收窄

3月,受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市场震荡下行、全球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国际棉价震荡下跌。3月ICE主力合约月均结算价在80.92美分/磅,环比下跌3.17美分,跌幅3.8%;中国进口棉价格指数FCIndexM月均为94.88美分/磅,环比下跌4.33美分;月底为96.9美分/磅,环比下跌2.82美分,1%关税下折人民币16235元/吨,高于同期国内现货888元,内外棉价价差较上月收窄284元左右。

image.png

4、纺织新增订单不足,棉纱价格下跌

3月,纺织企业开机率维持在75%-90%,下游订单稳中有增,但新增大单不足,月中棉纱价格下跌,下游观望情绪较浓,销售进度缓慢。具体看,纯棉纱KC32S和精梳JC40S月末成交价为23310元/吨和25650元/吨,较上月末分别下跌75元和110元;涤纶短纤月末为7470元/吨,较上月末上涨340元,粘胶短纤月末为13100元/吨,较上月末持平。

二、影响国内外价格变化的要素分析

1、3月出疆棉发运总量环比增加21.15万吨

3月份,随着出疆棉发运需求进一步增加,运输总量再创新高,总计发运76.76万吨,环比增加21.15万吨,增幅38%。其中,通过公路发运49.10万吨,环比增加12.44万吨,同比增加33.57万吨;铁路发运量总计27.66万吨,环比增加8.71万吨,同比增加11.6万吨。运价方面,公路货运车辆增加,油价也有所下调,整体运价较2月份下跌明显;铁路运价南疆仍执行2022年11月3日发布的运费棉花价差系数,北疆地区仍执行9月份下浮标准。

2、郑棉期货月末收跌,注册仓单持续增加

3月郑棉期货整体呈下跌走势,3月17日最低跌至13715元/吨,为近三个月低点,月末受植棉面积预期减少的影响,郑棉期货回升至14300元/吨左右。截止3月底主力合约CF305月末结算价14320元/吨,较上月末的14295元/吨下跌25元,跌幅0.17%。月末注册仓单14696张,折58.78万吨,较上月末增加7.02万吨,注册仓单持续增加。

3、我国外贸开局平稳逐月向好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外贸开局平稳,呈现逐月向好态势,进出口增速逐月提升。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进出口总值的65.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8万亿元,增长12.7%;进口2.78万亿元,增长2.2%。

4、硅谷银行宣布倒闭

3月8日,美国硅谷银行(SVB)曝出流动性危机,引发客户的恐慌和挤兑,导致其股票暴跌。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破产管理人。硅谷银行的倒闭事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之一,其影响已经波及到全球多个国家的科技初创企业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