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棉花收购动态(2003年度第1期)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3年10月15日
9月中旬以来,全国棉区陆续开秤收购新棉。总体看,今年棉花产购销形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持续阴雨低温,棉花产量低于预期 今年虽然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长,但是由于棉花生长后期受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全国除新疆棉区以外,大部分棉区棉花单产大幅度减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的平均亩产只有62公斤。新疆今年棉花总产预计在150万吨以上,其它棉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的棉区减产甚至达到三四成。 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最新统计预测,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7655万亩,比上年增加1378万亩,增长22%。预计全国平均单产为69公斤/亩,比上年低9公斤,减幅12%;总产量为520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幅6%。 今年棉花单产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淮河流域等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棉花受灾面积较大;二是在棉花成熟关键时期,南北棉区持续阴雨天气导致烂桃、空桃现象非常严重;三是棉花黄枯萎病发生较为严重。 二、上市时间推迟,收购进度缓慢 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全国棉花的采摘期普遍推迟15-20天。 除天气原因以外,受价格、资金以及棉农惜售心理的影响,今年的收购进度也颇为缓慢,到10月5日,新疆供销社系统只收购了15万吨左右,尚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三、阴雨气候和人为抢购因素,造成棉花质量明显下降 今年部分棉区遭遇水灾,再加上棉花成熟吐絮时持续阴雨寡照和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正常成熟和品质,导致棉花成色、等级均不如往年,高品级棉花的比例比正常年景有所降低。江苏省大丰市由于前期不利气候影响,今年上市新棉品质大大下降,以四级花为主,远低于去年的二级水平。 除气候因素外,人为抬价抢购也给棉花质量带来严重隐患。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普遍收购超水棉和混等混级棉,棉花水分普遍超标,达到15%左右。好一点的企业收购超水棉后自己回去晾晒,有的企业就直接加工或掺上滑石粉加工,致使棉花质量降低,而且这些超水棉极易变异和霉烂。一些地方放松质量管理,为了争抢棉花资源,很多收购站点不遵守棉花收购质量制度,特别是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和棉贩挨家挨户或直接在田间地头收购,根本不执行国家棉花质量标准,收来的棉花也很少分等分级,也使得高等级棉资源更加短缺。大量无证棉商、小轧花机、土打包机入市后的无序竞争,也给掺杂使假提供了空间。新疆棉花的质量问题也值得关注。当前新疆已进入棉花采摘旺季,但由于生长及采摘期间气候影响,新棉成熟期推迟,收购量不及去年同期的1/2,等级也明显下降,目前新疆仍有40%左右的棉花尚未吐絮。从品级看,往年新疆棉高等级比例占总量的90%,4级以下棉花仅占10%左右,而今年低等级棉比例可达20-30%。 四、产需缺口加大,棉花价格节节攀升 在9月中旬新棉上市初期,多数省份的收购价格在2.5元/斤左右,此后便一路上扬,在国庆节期间达到3元/斤以上,目前最高价格甚至超过了3.5元/斤,棉籽也涨到0.7-0.75元/斤。新疆也已由9月初的籽棉4元/公斤左右上升至目前的6元以上,比去年10月同期的3.9元/公斤上涨了54%,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远远超过了自治区的收购指导价。 受国际、国内棉价上升和气候、减产等因素的影响,棉花的销售价格也在不断攀升,新疆129的报价为17000元/吨,内地229的到厂价也达到了17000元/吨。 五、收购资金以自筹为主 收购进度迟缓也受到收购资金的制约,目前的收购价格早已超过国家发改委确定的2003年度棉花收购贷款上限,农发行资金不能到位,因此多数棉花企业是采取自筹和用户预付货款的方式来解决收购资金的问题。 六、私营企业及个体棉贩抢占了新棉收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今年全国经过收购加工资格认定的企业大约有近7000家,在今年棉花紧俏的形势下,大量没有取得收购加工资格认证的私营收购、加工企业也参与了棉花收购加工,他们利用体制灵活、费用较低的优势抢占了新棉市场的很大一块份额。另外,棉麻公司对棉花品质把关相对严格,棉农为了图方便,也倾向于卖棉给棉贩等个体、私营企业。多数棉麻公司的收购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