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棉花导刊]新疆棉田遭受双斑萤叶甲危害情况调查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5年08月10日

  近日,记者在采访棉花生长情况时了解到,近两年新疆北部的部分棉区发现一种名叫双斑萤叶甲(暂定名)的虫子,在棉花生产关键时期开始对棉花产生破坏。那么双斑萤叶甲到底会对棉花产生多大危害,又如何防治呢?为此,记者采访了这种虫害的发生地新疆的有关专家。
  近两年,随着棉花新品种的引进、栽培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棉花大面积的集约化种植,单位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变得较为单一。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大自然自我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原本取食于杂草或禾本科植物的昆虫失去了生存环境,开始转向危害棉花,并成为棉花生长过程中的新害虫,给棉花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新疆部分地区新发现的双斑萤叶甲,可能就是由于环境变化所引起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6—4.8mm、宽2—2.52mm;卵形,棕黄色,具有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的2/3;复眼大,呈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个接近圆形的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它的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位有一根长刺;腹管外露。虫卵呈椭圆形,长0.6mm,棕黄色,表面具有网状纹;幼虫体长5—6.2mm,白色或黄白色,体表有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有刚毛。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这种虫子,主要寄宿在豆类、马铃薯、苜蓿、玉米、茼蒿、胡萝卜、十字花科蔬菜、向日葵、杏树、苹果等农作物上。但是,对棉花生长的危害还是近几年才在新疆被发现。
  据了解,新疆自治区车排子垦区在1998年就发现有双斑萤叶甲在部分棉田出现,由于当时棉田虫口发生基数很小,危害轻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5年来,虫口回升很快,棉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在连队和团场之间棉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根据当地农业部门调查,棉花盛蕾期虫口基数最高,危害亦最重。双斑萤叶甲具有较强的扩迁性,一旦暴发,波及面广,在棉田主要是成虫危害,主要取食棉叶,先取食叶背、叶面表皮组织再取食叶肉,形成叶片孔洞和枯斑。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它对棉花产量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已经严重影响了棉叶的正常生理,尤其是棉花进入盛蕾期,还会危害棉蕾苞叶,危害期长达90多余天。据了解,进入7月份以后,虫口虽然有所递减,但棉田分布危害仍然较广,直到8月底9月上旬危害才有所下降,9月中下旬陆续进入越冬场所。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5团植保科科长郭建国介绍,双斑萤叶甲第一次出现在125团是在2001年,四年来持续蔓延。其中,2004年肆虐最为严重,危害棉田在9万亩左右,成为当地棉花生长期间的主要害虫之一。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六师、农八师的团场也发现了双斑萤叶甲在棉田暴发。
  双斑萤叶甲危害棉花生长,从1998年在车排子首次被发现到目前在北疆大部分棉区普遍暴发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这充分说明这种虫害的传播速度之快。
  对于如何防治双斑萤叶甲,郭建国告诉记者,由于双斑萤叶甲具有飞行能力,中午活动性最强,防治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夜间打药。一亩地只需要喷洒50克赛丹,杀虫率就可以达到90%以上。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双斑萤叶甲对一般的杀虫剂都比较敏感。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双斑萤叶甲在新疆棉田的生活史、寄主范围等,而且这种虫害的自然天敌少,如仅靠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又极易引发棉蚜的发生。他还告诉记者,原来寄生在豆类、马铃薯、苜蓿、玉米等农作物上双斑萤叶甲开始危害棉花,究竟是双斑萤叶甲自身的变异,是棉花新品种营养成分变化,还是气候改变造成的,要到双斑萤叶甲度过今年的越冬带,才能有一个更为科学和详细的答案。
  据了解,目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双斑萤叶甲的课题组。双斑萤叶甲带给棉花生产的谜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会在不长的时间里被我们解开。(棉花导刊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