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棉花导刊]发改委、农发行两份通知业内影响分析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5年11月10日

  金秋对于棉花市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季节,市场的风吹草动不仅棉花企业关注,国家更是不敢放松。10月底,国家发改委紧急发出《关于做好棉花收购等工作的通知》,《通知》特别指出,“目前棉花收购价格已涨到710元/担,接近2003年度的价格水平,市场风险较大”。发改委的这个通知当时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发改委想通过这个通知给棉花市场一个怎样的信号?国家是否会出台其他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打压棉价?这一个个疑问让棉花企业挥之不去。
  然而,一波还未退去一波又来侵袭。紧随发改委通知之后,11月初,农发行就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棉花收购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中明确提出,“国内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增加了农发行收购资金贷款管理的难度”,农发行鼓励贷款企业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平台销售棉花,以有效收回银行信贷资金,规避信贷风险。
  先后两份通知,一个关乎政策,一个关乎资金,这是棉花企业当前最关注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有任何风吹草动,棉花市场都会出现大的变化。 一时间,棉花市场紧绷神经。
  紧急通知出台有因
  今年新棉上市至今,籽棉价格从最初的2.7元/斤左右上涨到现在的3.0元/斤左右,由于棉花生长后期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棉农在销售后期普遍存在惜售现象,而棉花企业则抱怨以这样的价格收购到的籽棉加工成皮棉后利润太薄。
  河北沧州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棉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在2.8元/斤左右,如果按衣分为37、水分控制在11%计算,折皮棉大概是13100—13200元/吨,当时的皮棉销售价为134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企业每吨棉花只能挣二三百块钱,仅够加工费。
  籽棉收购价格自开称以来一路走高,特别是国庆节之后,棉价上涨预期也进一步增强。籽棉收购从开始的2.7元/斤左右一直飚升到国庆节后的3.0—3.1元/斤左右,轧花厂的收购成本不断推高。棉花价格的高企,使国产棉与进口棉价差拉大,并且纺织市场环境并不景气,利润空间压缩,棉花采购十分慎重,随用随购。棉花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利润薄、交易少、风险大、进出快”的特点,局部地区出现了抬高价格、盲目抢购的现象。格林期货的董淑志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棉花市场价格发生大幅波动,企业棉价高位被套的风险凸显。
  就在棉花企业成为风险的主要承受者时,发改委下发了紧急通知,此通知是在10月26日下午公布的,通知公布后,当日郑商所的棉花价格大幅下挫,直到第二天其力度仍在释放,撮合开盘后跌幅明显,但现货销售方面对此通知反映平淡,价格走势基本维持平稳,籽棉价格小幅回调至现在的2.8元/斤左右。随后而来的农发行通知,在一定程度上从资金方面控制价格的过快猛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发改委选择在棉花收购扫尾阶段发出这样的通知,表明政府在籽棉收购中后期保护棉纺织产业的决心。
  企业期盼稳定
  在这两份通知中,企业最关心的莫过于发改委认为棉价高和农发行首次公开发文鼓励企业通过远期市场规避风险这两个点上。
  山东一家企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山东的棉农手上还有一大半籽棉没有出售,棉农对棉价还有很高的预期,这是很危险的。发改委的通知对稳定棉花市场的有好处。
  河南一家规模较小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全球棉花资源目前是供过于求,在此环境下目前的高价位运行是不具备条件的,国家必然会掌握一种平衡,通知的发出在情理之中。企业还是应该控制风险,努力适应国际化的市场环境 在记者的调查中,棉花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对抢购风潮心有余悸,认为发改委的通知及时防范了市场风险。企业普遍认为,在市场尚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还是需要政府来调控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依然认为,棉花市场有些乱,小加工厂需要进一步整顿、管理,否则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农发行在此次通知中特别强调,“当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成交价格高于现货价格时,鼓励贷款企业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平台销售棉花,以有效收回银行信贷资金,规避信贷风险,实现银行和贷款企业双赢”。这是农发行首次公开发文鼓励企业通过中远期现货市场规避风险。 国内涉棉企业的大部分收购资金来源于农发行贷款,农发行一直对企业进入撮合市场和郑州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持否定态度。2004年郑商所棉花上市时,农发行曾下文禁止从农发行贷款的企业参与期货交易。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棉花市场存在的风险迫使农发行逐渐意识到了远期市场对规避风险的重要作用。
  中国棉花协会有关人士认为,整体来说后市价格将大体保持稳定。经历了2003年的磨炼,棉花企业现在已经相当理智,在前段时间往年很可能出现大规模抢棉花的市场情形下,棉花企业沉住了气,市场一直比较稳定。她提醒企业在后市仍应稳扎稳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对市场的判断一是要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二是要从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上进行分析,不能只看国内,虽然进口棉花仍有配额限制,但每年发放的配额都能满足国内用棉需要。我们已经置身于世界棉花大流通中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分析棉花供需状况就要站在国际市场角度,而不能仅局限在中国的棉花产量和消费量。
  国家意愿不在打压
  发改委和农发行先后两份通知,让许多企业觉得国家有可能会出台宏观调控来打压价格,有的显得有些恐慌,而有的则认为不会对市场形成冲击。 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本意并非打压棉价,只要不撞上红线,在允许的上涨范围内,理顺整个产业链是关键。
  中国棉花协会人员认为,棉花产业链中,中间环节的利润压薄可能会长期存在。产不足需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籽棉价格有上升的基础,但国际稳定的棉花生产又形成对国内价格打压的作用,中间环节棉花企业的利润不可能增加。此次发改委和农发行两家的通知本意只是给棉花企业传递一个信号,如果棉花价格过高或者过低国家都不会坐视不管,任由市场发展,毕竟收储和配额两道“杀手锏”都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发改委和农发行的先后两份通知,虽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大的波动,回想到新棉上市中期在抢购风潮一点就燃的情况下棉花企业的按兵不动,我们不禁感到中国的棉花企业真的是在成长,而国家的宏观政策也在随之成熟。(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