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纺织信息

[棉花导刊]棉纺企业生存状况调查(下):不出彩就挂彩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5年12月16日

  极低的原料库存和较高的产品库存,把棉纺企业推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生存境地。棉纺企业的艰难连带影响到产业链条的其他环节。
  面积减 产量减
  怎奈棉花也愁卖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调查统计,2005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7477万亩,较上年减少1058万亩,减幅为12.4%;根据中国棉花景气报告和农业部分析预测小组棉区调查,虽然棉花生长期间总体好于往年,但由于棉花生长后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许多地方连续阴雨天气,使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低于上年水平为73公斤/亩,总产量为550万吨,总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根据目前最新调查的棉花产量,预计2005/06年度,棉花总供给量为988万吨,其中当年产量约550万吨,期初库存158万吨,预计进口棉花280万吨。国内消费量为886万吨,其中纺织用棉量为850万吨,军需民用絮棉20万吨,正常损耗15万吨,正常出口1万吨。预计2005/2006年度,当年产需缺口为335万吨,仍处于强警区域之内。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供需缺口加大。按常理说,今年的棉纺企业是抢购棉花资源的一年,但是棉纺企业却表现出出乎意料地平静。
  难道棉纺企业真的对仅有的棉花资源无动于衷吗?
  棉纺企业的回答否定了这一点,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能从拥有5万纱锭生产能力的成都锦合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强的分析中感受到中小棉纺企业逐渐的成熟。他认为,造成当前棉花流通不畅的主要因素有四点:一是虽然国内棉花供需缺口加大,但国际市场棉花供需基本平衡,而毫无疑问国家一定会发放配额来保持棉花价格的平衡,所以棉纺企业现在都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分析,而不是只着眼于国内。二是目前棉纺企业利润薄弱,甚至没有,同时欧美等国又频繁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棉纺企业对当前的矛盾都看得比较清楚。三是传言的人民币升值对棉纺企业压力很大,他认为人民币一定会升值,只是时间问题。四是整个产业链呈现供大于需的状况,而整个行业只一味强调棉花涨价,却忽视了终端产品的销售情况。
  江苏华宝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维兵同样也把问题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来分析,他认为今年虽然国内棉花减产,但全球棉花丰收,棉纺企业不急于收购棉花在情理之中。另外欧美设限造成棉纺行业产品下游销售受阻,也直接影响到棉纺企业购买棉花的热情。刘维兵告诉记者,经历了2003/2004年度棉花市场的大起大落,棉纺企业也理智了很多,他认为国家一旦下发2006年棉花配额,棉花价格会有所回落,所以企业不急于购买棉花。
  山东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牛汝涛的答案直指棉花价格。他认为,棉花流通不畅是因为当前棉花价格过高。但他同时并不否定棉花企业的困难,“棉花价格过高是因为棉花企业前期抬高了籽棉收购价格”。
  棉花企业得不到利润持棉不卖或者停产不收,棉纺企业认为棉价过高,再加上资金紧张观望气氛浓厚,同一个产业链条上紧邻的两个供求环节的僵持使棉花流通不畅。这种僵持也许并不是市场恶化的信号,而是棉纺企业成熟的过渡期。
  生困难 死困难
  棉纺行业经历经典大洗牌

  2003/2004年度棉纺产业链条的行业性亏损,迫使棉纺企业进行一轮洗牌.。有业内专家认为,2003/2004年度棉纺行业的洗牌并不能算是深层次的洗牌,而最经典的洗牌发生在动荡之后的调整期间,也就是今年。
  由于2003年棉花减产,国内棉花销售价格一度冲高,直逼2万元/吨,棉纺企业心理承受能力遭受了极大的考验。直到2004年3月,国内市场棉花销售价格才开始小幅回落。4月上旬标准级(三级28毫米长度,下同)棉花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17385元,中旬降至17263元,下旬进一步降至17064元,4月份平均为17237元,比上月下降1.6%。5月中旬已降至每吨16905元。到7月19日国内现货价格跌至13500元/吨,跌幅达24.2%。9月22日价格达到12800元/吨。
  棉花销售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当年籽棉收购价格。2003年棉花生产后期阴雨连绵,10月份霜期提前,9月份开秤初期籽棉收购价格在2.4—2.5元/斤左右,此后一路上扬,国庆节期间的阴雨天气对收购价格走高起到了催化作用,很快突破3元/斤,10月上中旬达到3.6—3.8元/斤,有的地区甚至高达4.1—4.2元/斤。而随着2004年三四月份皮棉销售价格的下跌,籽棉收购价格也从年初的高价位跌落下来,到2004/2005年新棉上市前跌至2.3元/公斤以下。
  从2003/2004棉花年度的收购和销售价格走势上可以看出,当时市场的走势是以销售价格带动收购价格;而从今年新棉上市后的情况来看,棉花企业试图以收购价格带动销售价格,却没能如愿。
  今年新棉上市后籽棉价格持续走高,但皮棉销售价格却并没有随着籽棉收购价格的上涨而上涨。籽棉价格偏高,皮棉价格耐着性子不涨,棉花企业并没有在国内棉花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赚取到相应利润。赵志强告诉记者,成都锦合在河南开设的棉花加工厂今年干脆就没开工生产。棉花企业的尴尬直接影响到下游的棉纺企业,棉花和棉纺企业同时处于进不得退不得的境地。
  “对比年初,棉花的成本价格上升了足有一成,目前企业的经营举步为艰。”广东佛山一家注册资金50万元棉纺厂的负责人庞经理如是说。
  竞争力不强、生产水平落后、市场占有率低……这是诸多小型民营棉纺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那么洗牌必定淘汰的是这批小型棉纺企业吗?
  业内人士顾斌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大小企业在这次洗牌中的机会均等,因为大企业有人员、规模等优势,而小企业又具有成本低、变化性强的好处。无论规模大小,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市场压力。
  目前棉纺企业比较尴尬的现状,甚至促使行业内人士预言“棉纺企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多年来。棉纺行业以销售价格带动收购价格的市场洗牌方式已经改变,而收购价格无法带动销售价格的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更加理性的洗牌过程。
  在每一次洗牌之后我们都会看到有的企业“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而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有的企业经历过考验激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洗牌进行中,无论企业是“挂彩”还是“出彩”,对整个行业的成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