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棉花导刊]企业哄抬输美配额投标价格分析:怎一个抢字了得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5年12月22日

  12月6日,2006年输美纺织品配额首次招标。
  虽然配额抢手在预料之中,但中标价格还是让人大吃一惊:据中国纺织品协会公布的中标价格显示,各个种类最低中标价格几乎都比最低投标价格高出许多倍,尤其是一些热门商品,例如棉制裤子的中标价102.14元/打比投标价8元/打涨了12倍,男式毛制裤子的开标价格为192元/打,是最低标价12元/打的15倍。
  与此同时,配额数量分配也出现很大差别: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获悉,输美21种纺织品2006年度配额第一次分配总量共折纤维量97487.94万平方米。其中,分配量最大的企业分配到1024.32万平方米,占全国分配总量1.05%;分配量最小的企业仅分到76平方米。
  疯抢不是我本意
  在12月6日开始招标当天,企业还依旧采取观望的态度,宁波雅戈尔进出口有限公司、山东如意集团、耶利娅集团进出口公司等比较大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没有采取行动。
  企业疯抢配额导致中标价格直线飚升,这是企业的本意吗?
  宁波敦煌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南表示,单靠业绩分配到的配额不能满足公司明年出口量,必须通过投标来解决不足部分。“投标配额与业绩分配最大不同就是有偿使用,我们在准备投标过程中感觉风险最大的就是标价。这次竞标应非常激烈,出价低则担心没有竞争力而失去中标的机会,出价太高估计我们和客户都难于承受。”周晓南说,为应对这次投标,之前公司已与客户沟通,对客户能承受多少提价进行了摸底,并把明年有配额限制的纺织品订单价格相应调高。
  上海飞马针织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此次招标,该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上次10类输欧纺织品招标相比,这次竞标心中更没底,“在过去配额时代,我们就开始在这些输欧产品上竞标了,但这次竞标输美产品我们则是第一次。”此次竞标企业较对欧盟时增加了不少,仅上海就多了900家企业,因此竞争更激烈,“我们的竞标价要考虑客户愿承担多少,我们自己没法承担全部的配额价格。”
  从企业的态度来看,并不想过高哄抬中标价格,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配额价格抬高的原因不只是单纯的一个因素导致。此次参与投标的企业中,有8000多家属新手,缺乏投标经验,容易抬高价格。再加上现在允许配额转让,客观上也给配额中介提供了炒作空间。另外,招标过程中的网络拥堵,导致部分企业在9日补投标时,打听到一些投标价格后又抬高了出价。
  很多企业是先投标,然后再谈单子,不少企业采取的是和上海飞马一样的办法,让采购商分担成本,否则企业要么不能出单,要么亏损。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招标办公室在招标前就发出过“投标有风险,企业须谨慎”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在仅有的配额资源前似乎有些苍白。而正像之前的提醒一样,企业应该明白,现在看好的价格,未必全年都是好价格。 显然,现在拿到配额的企业,握在手里的是烫手山芋还是金疙瘩,还有待市场来作答。
  成本我要找人分摊
  我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靠“价廉物美”闯市场,此次中标的价格之高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对整个纺织行业的出口又意味着什么呢?
  光大证券资深纺织行业研究员李婕认为,对行业而言,总体影响不大,对具体出口企业而言,将成本转嫁给美国中间商的可能性较大。 对企业而言,出口成本上涨只有两个途径可以分担,要么转嫁到中间商,要么自身承担。
  浙江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最低投标价格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家都计算过成本,只有有了配额才会有订单,因此高价也得争到配额。在招标之前也有不少美国经销商对外界表示,只要可以拿到配额出口美国,他们可以支付部分甚至全部购买配额的钱,这给不少出口厂家吃了定心丸。 李婕介绍说,很多纺织企业表示,由于中国纺织品竞争力强,他们事先都得到过美国进口商的承诺,会承担出口企业的配额成本。这些企业认为,其实,对毛料西裤等高附加值产品而言,纺织企业也具备自身承担成本上升的实力,而低附加值产品面临的出口成本压力就大许多。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有关人士也表示,很多企业往往是先投标,然后再谈订单,如果采购商不愿分担成本,很多企业根本不会出单。
  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招标部分产品中标价格偏高是好事,因为市场竞争促成了出口价格的小幅上扬,有助于减轻国际市场指责中国产品“低价倾销”压力,也促进企业从以往“量增价低”模式向“优价优质”模式转型,有利于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
  对全部输美纺织品配额,商务部采取两种分配方式,一是按今年各企业的出口业绩,将明年中美纺织品协议量中的70%作为给企业的分配量,另外30%用以招标,本次招标量则为30%中的60%,等于占协议总量的18%。 业内人士估计,经历了这次输美配额招标,很多企业会趋向理性,下次肯定会压低价格。因此对行业出口总成本影响不大。
  官方的忧虑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这次竞标结果公布后,众多企业颇多怨言。由于新手盲目抬价、配额中介炒作等多重因素,使初步中标结果最低价格明显偏高,这将给相关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
  中科院棉花研究所专家分析认为,中标率决定中标价格。30%的协议产品数量用于招标,实际上是不小的数量,但由于增加的企业数太多,理论上的中标率不高。但对中标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中标率,要知道实际中标率,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确切参与投标的企业数,近3万家企业具有投标资格,但真正参与投标的比例不会超过一半,因此,理论中标率大于15%的产品,其实际中标率应该是很高的,其实际中标价格会更加理性。企业分配量与投标量影响中标价格。具有招标资格的企业中,最高档和次高档投标量的企业是该类别出口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协议产品的缺口数量直接影响中标价格。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认为“调剂只在类别内部进行”,即招标获得的许可数量只能与同样是招标获得的许可数量相调剂;按业绩分配的只能与按业绩获得的许可数量相调剂。此外,由于按业绩分配部分是企业免费获得的调剂时也应是无偿的。
  农业部专家认为,很多老资格外贸企业其实对美出口并不多,但凭借长期的业绩累积和对全球较大的出口量,此次分配获得的数量不菲。自己用不完,当然会选择“调剂”给有需求的人。按理说,真正意义上的调剂,是手中拥有配额的企业将剩余配额上交,再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给有需要的企业。 输美纺织品配额首次招标工作已经尘埃落定,而其对企业全年出口的影响还将继续。或许我们可以从企业参与下次招标的姿态中感受到这次的成败得失。(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