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十五期间:棉花全面加快市场化改革

出处:中国纺织报    2006年02月14日

  十五期间,是棉花产业从计划经济的高度垄断到最终进入市场的5年。5年来,棉花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实现着销售形式多元化,销售价格市场化,销售主体丰富化的市场化过渡,我国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正越来越突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5年来棉花产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对这条产业链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众多关注:我国棉花的市场化运作还没完全到位,国内外棉价的不同步和对进口棉实行的配额管理对纺织工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棉花产业的脆弱体系使得棉花周年波动现象频起,直接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纺织工业的原料稳定等等。如何评价我国棉花产业在"十五"期间的市场发展,《中国纺织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
  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记者:如何评价这5年棉花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可以说,5年来,棉花的市场化改革是按照国务院第27号文件要求的棉花加快市场化改革,实行"一放、二分、三加强"这个基本方向一步一步走的,取得的成绩也很明显。其实,棉花的市场化改革早在"九五"就提出了,并也通过了多种市场实践,但真正实现棉花交易的市场化,是在"十五"逐步完善,并基本形成了市场化体系。现在的棉花的收购价、销售价已经从过去的高度垄断实现了市场化,这是棉花市场化改革很重要的内容。
  记者:最能体现棉花进入市场的标志是什么?
  负责人:当然是棉花期货的上市。在中国的棉花期货上市之前,只有美国纽约有棉花期货市场,这个市场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棉花价格,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需求国,可以说,为了中国棉花产业的安全和纺织工业能够完全实现国际化竞争,争得中国棉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建立都有重要意义。事实也证明,我国的棉花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正越来越突出。
  另外,棉花的交易方式也从过去的单一的国家统购统收逐渐转变为现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以及区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场等等,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在改变传统经营思路的同时,也为纺织工业多渠道,多地区的采购原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都是棉花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记者:近几年,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棉花原料和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呢?
  负责人:棉花位于纺织产业链的源头。在纺织用纤维总量中占2/3,棉花质量、棉花产量、棉花价格直接影响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和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纺织用棉的需要,近几年,在国家的统一调整下,棉花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棉花需求逐年扩大。2000-2004年5年间,纺织工业的棉花消费量从484万吨增加到800多万吨,累计增长了65.3%。国内棉花总量已经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2004年我国棉花产量已经达到632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但依然满足不了纺织工业的需要。
  为了缓解纺织用棉紧张,"十五"期间除了棉花种植面积的增长外,国家还加大了进口棉的力度,从进口十几万吨到2003年度进口199万吨,2004年度进口166万吨。2005年度的进口棉比例还会更大,以调解供需矛盾。
  记者:近几年,棉花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什么?
  负责人: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供需矛盾突出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资源相对紧张,而国内棉花库存和储备还比较薄弱,加大了棉花市场质量管理的难度和棉花及棉纺织生产经营的风险。棉花三丝问题依然很突出,棉花经营领域的无序现象依然很突出,这都是不可回避的。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纺织工业对进口棉的大量需求和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和稳定的问题,棉花和纺织工业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关系,国家正在考虑找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客观的说,这五年,棉花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家的要求,正在稳步进行,这是一个大趋势,棉花的市场化改革也会越来越符合市场的要求。任何改革在其实践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棉花产业也是如此。相信,"十一五"期间,棉花的市场化改革会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十五"棉花主要大事纵览
  棉改进入实质性阶段。在2001举行的全国棉花工作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就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发表具体意见,:棉改要实行一放(放开收购)、二分(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加强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改革道路,实现产业化经营,本次会议被业界称为第三次棉改。
  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项目启动。为了保证棉花产业安全,2001年,国家计委根据国务院要求,用预算内资金安排建设的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项目全面启动,总规模1600万担。
  2002年5月9日、10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功进行商品棉竞卖交易。这是交易市场自1999年4月试营业以来首次推出的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棉交易。
  2002年全国首次棉花供需见面会在济南召开。这是我国推行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棉花经营企业与用棉企业见面活动,本次活动为促进棉花产销衔接,培育和完善棉花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4月14日,国内第一个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河南华中棉花交易市场在郑州正式挂牌试营业。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2003年9月28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京成立。宗旨是更好的服务棉花上下游产业链,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行行业自律,促进棉花产业的更好发展。
   2004年6月1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被纺织企业苦盼的棉花期货正式在郑州交易所上市。这是期货市场将过多年清理整顿后开始交易的第一个新品种。棉花期货上市,是促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标志着棉花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增强。
   2003年棉花年度,棉花价格剧烈波动,从最高点的18000多元/吨下降到2004年7月初的13000元/吨左右,每吨价差超过5000元,棉花产业和棉纺产业均遭受重创。这是国内棉花市场放开以来、也是建国以来对产业影响最大的一年。
  2005年7月1日,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棉花质检取得5个方面的成就,包括,建立了按新体制进行棉花加工大包的试点;按新体制要求进行棉花质量检验试点;制定了仪器化棉花标准;研制完善了有关设备;开展有组织的人员培训。会议认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
  2005年4月30日,国家海关总署正式公布,从2005年5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关税配额外报关进口的棉花按"有限数量限制的暂定关税率"征收进口关税,这项举措对于限制低价进口棉进口,平衡国内棉花影响巨大。
  2005年6月21-24日,200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以"1999年以来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以及多哈回合谈判对世界棉花市场的影响"为主题,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涉棉企业代表到会,中国棉花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棉业中的重要力量。
  由本报联合河北、河南、山东、新疆四大产棉区四方联手打造的全国棉花产需市场信息交流会10月12日在河北召开。由媒体主办发布的全国棉花产需信息交流会在业内属首次,此次大会成立了棉花产需市场交流理事会,由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林乃基出任理事长。与会代表从棉花研究的全球化、棉花流通的市场化、专业媒体的权威作用、棉纺的产业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业界引起关注。
  "十一五"棉花产业发展展望
  指导原则:稳步发展棉花生产。从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我国棉纺织品的竞争力看,今后纱产量和对棉花的需求还会增加。考虑到粮棉争地的问题,棉花面积的增加应有限度,实现棉花产量的稳步增长,要努力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发展方向:――加强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健全棉花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病虫危害防治体系。推广棉花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棉花优良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工作,加快棉花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继续扩大优质棉花种植规模。
  ――合理有效地组织进口棉。近两年中国的棉花需求迅猛增长,国内棉花产需缺口日益扩大。今后要在满足总量的同时,掌握配额的节奏,既保证纺织用棉需要,又不冲击国内市场。
  发挥储备吞吐作用,稳定棉花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补充储备,增强国家的调控能力
  ――完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要继续推行和加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国际接轨。棉花检验要实行包包检验,提高检验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保证棉花质量,发挥中国手摘棉的优势,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提高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