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跳出棉市“周年波动”的怪圈

出处:山西日报    2006年03月21日

  棉市变幻莫测棉农一头雾水“记者同志,我打这个电话的目的,是想诚心请教一下今年的棉花该咋种。”3月初,记者在办公室接到了这样一个“求助”电话。来电者名叫卫建生,是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的一名老农。老卫向记者细细讲述了他这几年种棉花“种”出来的烦恼。
  前年,他足足种了50亩棉花,铆足了劲想大赚一把。没料到自收购开秤以来,棉价一跌再跌,籽棉每公斤从4.4元直跌至3.4元。种棉不如种粮,老卫伤心地连饭都吃不下去。去年,他说啥也不肯再种棉花了,50亩地全部弃棉种粮。不承想,去年的棉价却一路攀升,籽棉涨至每公斤5.20元左右,让棉农们着实捞了一把大钱。“俺种了大半辈子棉花,如今真是不懂得该咋种了。”老卫在电话里大发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尽管距离山西省的植棉时节尚有时日,但勤劳的棉农们总是习惯于早谋划、早安排。他们议论最多、最为关注的,就是今年的棉花价格是否还会像去年那样一路走高?会不会再次遭遇前年的“跳水”现象?连年来价格忽上忽下、时涨时跌的棉市,把全省广大棉农“忽悠”得心里着实没有了老底。今年棉花该多种还是少种?这是一个他们最渴盼得到的答案。
  棉市“周年波动”为哪般
  棉市的“动荡不安”,始于1998年国家开放棉花市场之后。每过几年,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价格总要由高到低,而后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规律。这种现象被业内人士称为棉市的“周年波动”。山西省的棉花专家认为,形成棉市“周年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广大棉农普遍持有一种“看去年棉市,种今年棉花”的心态,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以山西省为例,2003年,种棉比种粮多收入了2—3倍。2004年,尝到了甜头的棉农们大幅扩种,全省的棉花种植面积较上年扩大20%以上,供大于求,棉价自然下跌。2005年,受上年的影响,全省棉花种植面积有所下降,棉花反过来变得供不应求。广大棉农在植棉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收入却大幅上升,亩均收入达到了1000元以上。省农业厅农技推广研究员侯立功进一步分析说,多年来,我国棉花市场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制订收购价,收购方只有棉麻公司一家,棉花有多少收多少,常年一个价。棉农种的是“放心棉”,从来不识“市场风险”为何物。直到1998年国家才开放了棉花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晚的一个大宗农产品。实行市场经济管理后,棉花价格随行就市,棉农不能只懂得“低头种棉花”,还必须学会“抬头看棉市”。面对这样大的变化,要从不适应到适应,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一时手足无措的棉农不得不“跟着感觉走”,“看去年棉市,种今年棉花”成为了他们的“航标”,而如此一来受伤的往往总是自己。
  如何跳出棉市“周年波动”的怪圈
  棉农们无不渴望着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效益等能够相对稳定,稳定有利,波动有损。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棉市“周年波动”的怪圈?山西省的棉花专家普遍认为,首先,棉花是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棉农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应对来自这两大风险的挑战。棉农一定要努力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棉花的种植业,把握市场动向,适应市场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尽可能地把市场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应当尽快制订出台稳定的棉花价格保护制度,并积极探索组建具有权威性的市场信息机构,在全省逐步建成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网络,为棉农发布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全省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棉农成立专业协会,搞好信息、技术、物资、销售等全程服务,提高对棉花“周年波动”现象的应对能力,让棉农得到更多的实惠。对自然风险,要注意学会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努力做到有备无患,千万勿存侥幸心理。其次,依靠科技植棉增效益。棉农要增强节本增效意识,在保证棉花生长需要的前提下,从备耕到采收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实行节约型农业经济管理,全面推行节约型农业,提高投入与产出比,努力增加经济效益。农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棉花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帮助棉农努力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另外,过去棉花实行供销系统专营,由棉麻公司统一收购,现在私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则成了收购的主体,其中有些不法商贩价格乱来,造成了棉花市场的秩序混乱,价格波动。据统计,2005年,全省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共有1000多家,有资质的仅占到160家,其中包括供销社棉花企业150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棉花流通体系的规范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