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新疆农业厅: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棉花生产

出处:农民日报    2006年04月03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迅速。2005年棉花播种面积1743.8万亩,总产达到195.7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棉花收入也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我区确定了南、北、东疆三大优势棉区,其中以南疆优质棉区24个县(市)、北疆优质棉区11个县(市)和东疆优质棉区3个县(市)为建设重点,稳步发展和扩大高产棉区、高效棉田的面积。通过发挥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棉花生产规模种植,以优质高产高效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强化棉花种子管理工作,制定棉花品种布局规划,建立良繁体系,逐步达到一个生态区一个主栽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品种问题。
  加大棉花科技投入目前,新疆科技植棉综合配套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已探索出一整套适应新疆生态特点的棉花综合生产技术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疆棉花生产技术有三次重大创新,一是推广“矮、密、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宽膜植棉技术;二是采用大群体、小个体的高密度栽培增产模式,棉花亩产突破百公斤大关;三是在现有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棉花膜下节水滴灌技术,出现了大面积连片亩产120公斤、150公斤的棉田。与此相配套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大力推广,各地基本摸清了耕地养分状况和障碍因子,推行棉田补钾工程,合理使用化肥,降低了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表明,高密度栽培加膜下节水滴灌技术是现阶段最成熟、最有效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完善综合防治措施棉铃虫、蚜虫是危害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新疆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一步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做到预报覆盖全区所有棉田,虫情监测准确、及时全面,实现区、地、县、乡专职测报和村民观测相结合,提高预报准确率。同时,通过完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功能和人为调控效应,积极采取秋耕冬灌、种植玉米诱集带、合理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和插杨树枝把、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措施,以及保护利用天敌、人工自养繁殖释放天敌、利用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
  狠抓质量管理工作提高棉花质量,是确保我区棉花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棉花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单产的同时,应注重提高质量水平。我们提出了“提升新疆原棉质量,控制‘三丝’危害行动方案”,重视原棉质量,促使我区棉花产业尽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做优棉花产业。要求各主产棉区严把采摘、家庭储存、收购、加工关,狠抓源头质量控制,减少“三丝”含量。同时,大力宣传推广可操作性的适用技术措施,加强适用技能培训,积聚棉花产业相关力量,督促、检查组织落实工作,创立品牌,提高效益,全面提升新疆棉花质量。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其战略地位已经确定,通过“十五”国家的大力支持,新疆棉花生产条件和科技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面对国内外棉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我们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工作。针对当前种子工程建设中缺乏种子田配套建设和育种产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项目的支撑,新疆将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在已有三级种子繁育体系基础上,重点建设以核心种子田和原种繁育田为主的高标准良种繁育田,配套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大力提高棉花种子质量。同时,配套完善良种繁育的“源头”工程,建设全国一流的新疆棉花育种及检测平台,通过良种研发,形成集种子研发、区域试验、原种繁育和商品种子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种子产业体系。围绕棉花大面积高产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高效、覆盖面广的棉花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 李洪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