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新疆有能力撑起中国棉花半壁江山

出处:农业部    2006年05月10日

  棉花历来是国家一级战略性物资,棉花产业对国计民生、纺织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棉花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我国棉花生产的剧烈波动,国内棉花产需格局迅速逆转,新疆乃至中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战略抉择。
  由于产不足需,2005年度我国进出口相抵净进口棉花257万吨。国内一些纺织企业甚至呼吁国家主管部门,放开进口外棉来满足国内需求。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棉花需求,是立足于发展国内生产,还是主要依赖进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棉花安全正面临严峻考验,已到了需要尽快做出战略抉择的时候了。本文针对鼓吹依赖进口的某些观点,以经过科学论证的决策依据,来佐证立足国内、特别是新疆大力拓展棉花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高单产与扩大面积并行不悖
  某些人士为证实“中国不能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棉花缺口问题,大量进口棉花才是调节国内产需矛盾的最终手段”的观点,极力反对扩大种植面积,乃至将提高单产与扩大面积对立起来,似乎扩大面积就难以顾及提高单产。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以新疆棉花的发展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一黑一白”(石油和棉花)的发展战略,在中央政府的重点扶持下,全区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已建成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743.8万亩,增长了1.67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增加到112公斤/亩,增长了55.6%;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005年到195.7万吨,增长了3.17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以上不难看出,新疆棉花总产水平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奠定了总产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二是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得全区棉花单产水平稳步上升。
  生产波动与缺口扩大原因何在
  某些人士置中国近年来棉花生产和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而不顾,断言国内棉花生产难以依靠,只能无可奈何地依赖大量进口。应当清醒地看到,1998年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由于国家支持政策的不稳定和国内棉纺业的迅速扩张,棉花产需格局迅速逆转。呈现出:生产波动大,7年间棉花面积、产量的增减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价格涨跌频,如2002—2004年年际波动幅度分别为53.8%、-22.8%。需求增长快,7年来我国棉花需求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度国内棉花总需求94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80万吨,产需缺口370万吨,同比扩大140万吨。这期间,在所谓“完全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下,国家非但没有出台一项扶持棉花生产的重大举措,就连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相继取消。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坚定不移地对棉花生产采取高补贴政策,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1/02年度政府支付给棉花生产者39.83亿美元的补贴,同期棉花的产值只有30.80亿美元,补贴率高达129.3%,使其具有望尘莫及的价格竞争优势,左右国际棉价持续低迷,既对中国棉花市场构成压力和动荡,也直接影响棉农的植棉收益,进而不断挫伤农民种棉的积极性。
  棉花安全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少数人士甚至挥舞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棒子,指责“增加植棉面积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大方向不一致”。科学分析表明,从新疆乃至中国的实际出发,扩大棉花生产规模与发展粮食生产并不相悖。目前新疆棉花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单产高出55%以上,如果新疆增加1000万亩棉田,至少相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1500万亩以上的优质粮田。况且,在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后,2005年新疆粮食补贴收购量达27亿公斤,大大超过了政府财政的支付能力。出于国家对新疆粮食的要求是自给有余、区域内保持平衡的基本考虑,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2006年全区粮食直接补贴的收购总量不能超过13亿公斤。因此,武断地做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结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棉花生产与棉纺织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我国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每年棉花生产可解决1亿多农民就业或兼业;2004年,全国纺织服装业从业人数1900万,其中有1350多万是新近进入纺织服装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全国纺织服装业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80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是全国同期出口贸易顺差的2.5倍。因此,不失时机地有效发挥新疆区域优势,加快建设棉花产业战略基地,努力降低中国棉纺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事关中国棉花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事关国内外棉花市场产需的格局变化,事关“稳疆兴疆、固边富民”和全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计。
  市场需求与实际可能相辅相成
  还有人从发展实绩、运输瓶颈、劳力紧缺、资源制约四个方面,否决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增长潜力,笔者逆其顺序以真凭实据加以简要评析。
  首先是自然资源。无庸置疑,生态承载能力是棉花生产能否大规模扩张的先决条件。新疆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宜农后备土地资源达7300万亩,占全国的30%左右。新疆独特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对水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全疆可发展灌溉面积约1300万亩,其中南疆约150万亩,北疆约1150万亩。根据“三不争、一不调”(即不与城市争水、不与工业争水、不与生态争水,不高成本调水)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投入,初步提出用5年时间扩大棉花1000万亩生产规模(其中开发后备耕地资源500万亩、改造复耕撂荒地500万亩)和现有中低产棉田改造500万亩的总体设想,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
  一方面,随着伊犁河流域、塔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引额济克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已经形成760万亩的待垦耕地,其中原规划建设的500万亩商品粮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新疆实际完全可以用于发展棉花生产。另一方面,根据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资料,“十一五”期间,全疆将复垦和改造撂荒地1000万亩,如果通过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将其中500万亩用于发展棉花生产,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推广膜下滴灌节水种植技术,不仅可提高15%—20%的棉花单产,还可以节约2/3的灌溉用水。这对于“有水就有耕地,有耕地就有农产品”的新疆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全区实施该项技术的棉田不到总面积的30%,如果全面推广滴灌节水技术,从根上改变棉田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大水漫灌的现状,即使按节水50%来测算,其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耕种面积的潜力都相当可观。
  其次是劳力问题。尽管新疆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特别是近年来在棉花收获季节出现采摘价格上扬的情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倘若在国家积极引导和有力扶持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稳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产区机采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新疆拾花劳力紧张的压力。目前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而地方仅为15亩/人,有较大的规模经营发展空间。如果国家将异地扶贫开发工程与建设棉花产业战略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则很可能收到一石三鸟的综合功效。
  为有效解决新疆拾花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状况,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于2005年公司在石河子垦区,进行了大面积棉花机采作业的有益尝试,131台大型采棉机共完成机采作业面积28万亩,采摘棉花98000吨,节约采拾花劳动力5.5万人,为团场和植棉职工直接增收6566万元(根据实际测算,包括籽棉采收、脱叶剂、运棉车改造、轧花厂设备技改和新增加工成本等全部费用,每公斤籽棉采收成本费合计为0.53元,同手摘棉采收成本1.20元/公斤相比,节约开支0.67元/公斤);倘若考虑销售收入每吨籽棉因质量平均减收150元的因素,则共增收5096万元;如果平均按30亩一个承包定额计算,平均每个棉农增收5500元。实施机械化采摘棉花,不仅达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公司增赢的目的,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拾花季节市区机关停止办公、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中小学停课、全部下团场采摘棉花的情况,同时为拓展新疆现代农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第三是铁路运输。2004年新疆棉纺企业用棉量仅占全区棉花生产总量的18.9%,生产总值约40亿元。的确,棉花出疆运输至今仍是重要的瓶颈因素,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新疆努力加以化解。2006年,经与国家运输部门经过多次协商,已新争取到200万吨的铁路出疆运量。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浙江雅戈尔、香港溢达、浙江雄风、山东鲁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棉纺企业,为新疆棉花自销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根据新疆海关统计,2000年出口纺织品服装3.82亿美元,占当年新疆全部出口的31.7%,2004年出口纺织品服装13.8亿美元,占全疆出口的45.3%。四年之中,出口金额增长了361%,出口比重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虽然新疆纺织企业生产纺织品服装出口值所占比重很小,主要是内地纺织企业生产通过新疆口岸向周边国家出口所得,但这至少表明,新疆纺织服装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进行棉纱、服装和棉花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大新疆棉花的就地转化和消化力度,也可以大大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
  第四是增长速度。199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73万亩的速度递增,最快时年均增加150万亩,近年来进入徘徊波动期。如前所述,尽管的确有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后续发展空间缩小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宏观政策背景的约束。如果国家在棉花基础性投入、政策性保障等措施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确保棉花产业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国家棉花产业安全,抓紧出台保障棉花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的政策措施:将进口棉花滑准税收入,用于设立棉花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基金;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棉花生产基础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利用新疆后备耕地资源,加快棉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对于棉花膜下滴灌、机械购置、推广良种、产业保险等方面给与政策性补贴,在新疆封闭式试运行反周期补贴,强化棉农收益政策性保障,那么5年增加1000万亩的战略构想将指日可待。而上述资金投入总额,不会超过美国一年的对棉花种植补贴总金额的80%。
  2005年新疆全区棉花平均亩产112公斤,目前的科技储备是大面积平均亩产150公斤,倘若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全有可能在5年内使单产提高到135公斤以上。此外,为了全面改善新疆棉田生态环境,新疆在“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将加强对棉田残膜的回收工作,减少棉田的地膜污染;将加大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作,逐步恢复棉田和大气的生态环境。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已开始着手综合治理国内棉花“三丝”等质量问题,积极开展棉花质量标准化示范工作。
  可以断言,只要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扶持有力度,新疆完全有能力在5年内使生产总量翻一番,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80万吨,支撑起中国棉花生产的半壁江山。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立足于发展国内棉花生产,确保全国6000万棉农和棉纺企业职工的经济收益,并非是排斥进口棉花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警惕出现“洋棉花”集中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压低国内棉花价格,导致棉花销售困难、企业利益受损,超度棉价下跌拖累棉纱、棉布、纺织品、服装价格跟跌,恶性循环最终将影响新年度的棉花收购价格和棉农直接收益,进一步打击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的不利局面。棉纺行业“成也棉花,败也棉花”的警句不得不让人深思。因此,高度关注国家棉花产业安全问题迫在眉睫。面对棉花供需缺口扩大和外棉进口势猛的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某些发达国家对华棉花产业冲击打压、逐步蚕食、垄断控制的战略意图,避免重蹈大豆生产贸易的覆辙,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促使中国棉花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本文作者关锐捷为农业部农研中心副主任、新疆农业厅挂职副厅长)

相关新闻